第一、二章 概论与发展(2学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公元前500年左右: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初步记载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路线 未形成特定的脏腑络属关系 尚未见有关络脉的论述 * 一、《内经》首次系统论述了经络学说 公元前400-300年左右:《黄帝内经》 首次完整论述经络学说,成为中医学术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 明确提出“经络”概念,首次提出十二经脉;创立“奇经八脉”;首次提出络脉概念。 论述经络“行气血,营阴阳”,“内属于脏腑,络于肢节”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 * 二、《内经》中“经”、“脉”概念渐行分离—心脉血液循环系统初步成形 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医学术语表达的内涵更为清晰。《内经》以“经络”代替了“十一脉”的概念,而“脉”的概念逐渐向容纳血液的脉管转移,故《内经》以“经脉”通称时往往涵盖运行气血的经络系统,独言“经”时往往指的是运行经气的通路;以“脉”单言时则主要表达的是脉管的概念,可见《内经》之“经络”是由运行经气和运行血液的两部分组成。 * (一)“脉”向运行血液的“脉管”概念转移 (二)心脉血液循环系统初步形成 (三)“经”主指“经气”运行的通道 二、《内经》中“经”、“脉”概念渐行分离—心脉血液循环系统初步成形 * 三、系统论述了络脉与络病, 为络病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首次提出“络脉”的概念 将水利学“经落”概念引入中医学领域,把由经脉分支而出发挥沟通联络的网状系统称为络脉。 记载络脉循行和分布规律。 初步论述络脉生理功能。 主要有渗濡灌注、沟通表里经脉、贯通 营卫、津血互渗等作用。   * 记载络脉病理变化:  络脉瘀阻: 疼痛:“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素问·举痛论》 ) 痹证: “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 (《素问·痹论》) 积聚:“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入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素问·举痛论》) 痈疽:“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素问·痹论》) 络脉绌急: “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素问·举痛论》) 络邪传变: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 (《灵枢·百病始生》) 络脉损伤: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素问·缪刺论》) “有所堕坠,恶血留内”, (《灵枢·百病始生》)   三、系统论述了络脉与络病, 为络病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 提出诊络方法和络病治法 诊络方法: 络色诊法(望络法): 《灵枢·经脉》提出依据络脉色泽变化诊断疾病的方法 。 形态诊法(扪络法): 记载血络、盛络、结络、横络、虚络等病理性络脉。 络病治法:刺络放血、缪刺。 三、系统论述了络脉与络病, 为络病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 第二节 《伤寒杂病论》奠定络病证治基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 空 间 时 间 六经辨证 络病证治 临床表现 脏腑辨证 ? 旋复花汤 大黄蛰虫丸 鳖甲煎丸 旋复花:降气祛痰 葱茎:辛温通阳 新绛:活血通络 潘澄濂教授认为《金匮要略》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大有概论或绪言风格,应列为两书(《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之冠,应是两书的总论”, * 唐宋元明络脉与络病理论研究无重大突破与进展 汉后唐宋元明对络脉与络病理论偶有论及,如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诊察耳后和鱼际络脉早期判断痫证发作的方法。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通络方药活络丹。 总观这段时期络脉与络病理论研究无重大突破与进展。 * 第三节 清代叶天士发展络病学说 高度评价《伤寒杂病论》络病证治: “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 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说,使络病成为内伤疑难杂病病机概念 * 将络病学说用于温热病,创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 第三节 清代叶天士发展络病学说 暂 久 “初病在气 久必入血” 络病理论 外感热性病 卫、气 营

文档评论(0)

xiexie20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