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5章 燃料制备 5.1 煤粉特性 5.1.1 煤粉的一般特性 (1)粒度小,大部分为20~60μm。 (2)具有较好的流动性。 (3)自燃与爆炸。 (4)水分对煤粉流动性与爆炸性有较大的影响。 5.1.2 煤粉细度 5.1.3 煤粉的均匀性 5.1.4 煤粉经济细度 (q2+q4+qw+qp)为最小值时所对应的煤粉细度称为煤粉经济细度。 5.1.5 煤的可磨性系数 HGI=13+6.93G (5-5) 5.1.6 煤的磨损指数 5.2 磨煤机 5.2.1钢球磨煤机 (1).单进单出钢球磨煤机 钢球磨煤机具有下列优点: a.可磨制无烟煤 b.可磨制高磨损的煤。 c.可磨制高水分煤。 d.对煤中的杂质不敏感。 e.钢球磨煤机结构简单,故障少,运行安全可靠,检修周期长,对运行和维修的技术水平要求较其它磨煤机低。 钢球磨煤机的缺点 : 设备庞大笨重、金属耗量大,初投资及运行电耗、金属磨损都较高,运行噪音大,磨制的煤粉也不均匀,在低负荷下运行不经济。 (2)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 与单进单出钢球磨煤机类似,所不同的是两端空心轴既是热风和原煤的进口,又是气粉混合物的出口。从两端进入的干燥介质气流在球磨机筒体中间部位对冲后反向流动,携带煤粉从两空心轴中流出,进入煤粉分离器,形成两个相互对成又彼此独立的磨煤回路。 5.2.2 中速磨煤机 1)中速磨煤机的优点 2)中速磨煤机的缺点 3)中速磨煤机对煤种适应性 ① Vdaf=27~40 %,外在水分Mf≤15 %,冲刷磨损指数Ke3.5的烟煤,应优先选用; ② 煤的冲刷磨损指数Ke3.5,且燃烧性能较好的劣质烟煤和贫煤可以选用; ③ 煤的冲刷磨损指数Ke3.5,且外在水分Mf≤15 %的褐煤,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可以考虑采用。 5.2.3 高速磨煤机 风扇式磨煤机的主要特点 5.2.4各种磨煤机的性能比较 5.3 制粉系统 5.3.1直吹式制粉系统 采用热风和高、低温炉烟混合物作为干燥剂有如下优点: (1)热风和炉烟混合后,降低了干燥剂的氧浓度,有利于防止高挥发分褐煤煤粉发生爆炸。 (2)含氧量低的热风和炉烟混合后作为一次风送入炉膛可以降低炉膛燃烧器区域的温度水平,燃用低灰熔点褐煤时可避免炉内结渣,并减少NOx的生成。 (3)当燃煤水分变化幅度大时,改变高、低温炉烟的比例即可满足煤粉干燥的需要,而一次风温度和一次风比例仍保持不变,减轻了燃煤水分变化对炉内燃烧的影响。 5.3.2 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 5.3.3中间储仓式和直吹式制粉系统的优缺点 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需要设置煤粉仓、细粉分离器、排粉风机、给粉机等设备,使系统复杂庞大,建设初投资大。易产生煤粉沉积,增加煤粉爆炸的危险性,系统中需设置许多防爆装置。系统中负压较大,漏风量大,输粉电耗大,锅炉效率降低。 直吹式制粉系统中,磨煤机磨制的煤粉全部直接送入炉膛内燃烧。因此具有系统简单、设备部件少、输粉管道阻力小、运行电耗低、钢材消耗少、占有空间小、投资少和爆炸危险性小的优点。 * 机械工业出版社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锅炉原理 (5-1) (5-6) (5-7) (5-8) (5-9) 图5.7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 双进双出球磨机风粉流程 图5.8 HP型中速磨煤机 1—磨煤机阀; 2—分离器调节组件; 3—陶瓷文丘里叶片; 4—出口文丘里管; 5—陶瓷分离器锥斗; 6—加载弹簧组件; 7—碾辊;8—碾辊颈轴; 9—磨盘;10—石子煤刮板; 11—行星齿轮箱; 12—隔热层; 13—磨盘颈轴; 14—磨盘衬板; 15—风环组件; 16—分离器机壳; 17—分离器顶帽; 18—分离器组件; 19—煤粉气流出口; 20—落煤管 图5.9 MPS型中速磨煤机 1—弹簧压紧环; 2—弹簧; 3—压环; 4—滚子; 5—压环; 6—辊子; 7—磨环; 8—磨盘; 9—喷嘴环; 10—拉紧钢丝绳 图5.10 E型中速磨煤机 1—减速箱; 2—支座; 3—热风进口; 4—磨煤室筒壁; 5—风环; 6—导杆; 7—分离器锥体; 8—加压缸; 9—分离器导叶; 10—气粉混合物分配器; 11—原煤入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