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工程 教学课件 作者 梁传伟张苏勤 主编 胡本高 主审 第二章.ppt

酶工程 教学课件 作者 梁传伟张苏勤 主编 胡本高 主审 第二章.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尚辅网 尚辅网 酶 工 程 第二章 酶动力学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二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尚辅网 酶的抑制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不可逆的抑制作用(irreversible inhibition) 抑制剂不可逆地与酶结合,通常是与酶蛋白中的基团结合形成共价键,使酶失活,不能用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而恢复酶的活性。如抗生素青霉素能够与细菌细胞壁上的糖肽转肽酶活性部位的丝氨酸残基结合,形成交联结构,从而不可逆的抑制该酶的活性。 (2)可逆的抑制作用(reversible inhibition) 可逆的抑制作用是指某些抑制剂与酶蛋白的结合是可逆的,可以用透析法将抑制剂除去,从而恢复酶的活性。在可逆抑制作用中,抑制剂与游离状态的酶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关系。根据作用的机制不同,酶的可逆性抑制作用又可以分为三种,即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和反竞争性抑制。 尚辅网 ①竞争性抑制(competitive inhibition) 这是一种抑制剂和底物竞争与酶分子结合而引起的抑制作用。在这种抑制作用中,抑制剂和底物结构相似,由于酶的活性中心不能和抑制剂及底物同时作用,当抑制剂与酶分子结合后,底物分子就不能再与酶分子结合。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可逆性抑制作用。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丙二酸与该酶的正常底物琥珀酸结构上相似,二者可以竞争性的与该酶结合。琥珀酸和丙二酸结构式如下: 尚辅网 竞争性抑制作用可以通过增加底物的浓度来加以解除。这种抑制作用的特点是酶催化反应的最大反应速度Vmax不变,而米氏常数Km增大(如图2-10)。 图2-10 竞争性抑制作用的特性 尚辅网 ②非竞争性抑制(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 这种抑制作用是指非竞争性抑制剂可逆的与酶分子上除活性部位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改变酶分子总的三维形状,从而引起酶活性降低。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实例是抑胃酶素对肾素的作用。 由于非竞争性抑制剂是与酶分子活性部位以外的位点结合,其分子结构可能和底物分子的结构无任何关系,因此,增加底物浓度也不能解除非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的特点是酶催化反应的最大反应速度Vmax减小,而米氏常数Km不变(如图2-11)。 图2-11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特性 * * 尚辅网 尚辅网 尚辅网 一、单底物动力学 k3在单底物酶促反应中,底物(S)首先与酶(E)结合,生成底物和酶的复合物(ES),然后复合物分解,形成产物(P)并释放出酶,这个过程可表示如下: 式中酶与底物形成复合物的反应是可逆反应,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度常数分别为k1、k2,复合物分解为产物与酶的反应是不可逆反应,速度常数为k3。 尚辅网 对许多酶的性质的观察和研究得知,在低的底物浓度[S]下,反应速度(v)直接与底物浓度[S]成正比;在高底物浓度[S]下,速度趋向于最大值(Vmax),此时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S]无关(如图2-1)。 图2-1 单底物酶促反应的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的关系 尚辅网 1913年前后,米彻利斯(Michaelis)和曼吞(Menten)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定量研究,提出了酶促动力学基本原理,并推导出了著名的米-曼氏方程,推导过程如下: 根据上述反应式,中间产物ES的生成速度(底物S的消失速度) v1=k1[S][E]-k2[ES] (2-1) 而ES的消失速度(产物P的生成速度) v2=k3 [ES],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即v1=v2时 k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