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生活地变化看中国共产党执政地成功经验——以北京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地变化为例.pdfVIP

从人民生活地变化看中国共产党执政地成功经验——以北京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地变化为例.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人民生活的变化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成功经验 ——以北京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为例 张太原 近年来,当代中国史研究El益成熟,不但大部头的著作和宏观性的论文不断 涌现,而且各种理论与方法也应运而生。然而,与中国古代史研究和中国近代史 研究相比,当代中国史研究则仍显薄弱。目前,国史研究可谓骨架已具。血肉尚 模糊,亟待大量微观实证性的研究填充。同时,当代中国史上的一些重大理论问 题,往往很难在宏观上说清楚,而具体细小枝节的研究往往能解决大问题。本文 的研究即是尝试以小见大。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其中指 出,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须认真总结和汲取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如何来总结历 史经验?人民的生活状况如何,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标准。邓小平多次把人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联系起来,他说:“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 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①;“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 要求的”;。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 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某种事物姓“资”还是姓。社”,主要看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②。可见,邓小平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看 成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之一,并把它作为衡量党的一切事业的重要标准。当代 中国的历史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因此,总结历 史得失同样也应该把人民生活是否提高作为重要的考察指标。本文拟以1956— 1998年北京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为例,以窥探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生活的变化, 并以此探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成功经验。 一、勉聋沮饱状态下的消费结构(1956—1977) 1956年,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本来生产关系的 变革,应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然而不幸的是,过于发挥“人为”作用的结果却 是适得其反,社会主义的探索不久就误入歧途,不但没有把中国迅速带入社会主 义的康庄大道,而且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正常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社会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2页。 ⑦(xpiJ、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264—265、372页。 37譬 _当代中一t功置一曲历史曩- 主义建设连续发生曲折,最集中体现这种曲折的就是一般群众的物质生活状态。 对于人民的物质生活来说,在客观上没有改善的条件,在主观上又没有被置于应 有的地位,因此绝大多数老百姓长期徘徊在温饱线上。相当时期甚至处于温饱线 以下。① 从有关统计资料所示的北京城镇居民家庭的消费结构,可以大致看出当时中 国人的生活状态。虽然无法找到。文革”期间的相关材料,但是根据1978年的情 况和有关文字资料,后十年不会比前十年更好,起码不会好得太多。由于这一时 期的消费水平没有多大提高,所以消费结构的变化也不明显,恩格尔系数也没有 呈现下降趋势,一直在56%左右徘徊。其消费支出的排列顺序基本上是食品、衣 着、用品、住房、精神文化、燃料。最基本的需要即吃穿占去了消费支出的65% 以上,而精神文化消费还占不到消费支出的6%,这显然属于一种低层次的消费 结构。② 从当时《人民日报》的记载也可间接地发现当时北京居民的消费状况,比如 1959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曾这样来总结成绩:“今年上半年主要商品的供应 量和去年同期比,粮食增长27%,食油增长54%,蔬菜增长22%,水产增长 6l%,食糖增长16%,糕点增长二点五倍,酒增长一倍,棉布增长82%,呢绒增 长二点三倍,棉毛衫裤增长一点四倍,汗衫背心增长二倍,毛巾增长48%,胶鞋 增长一点九倍,布鞋增长40%,肥皂增长88%,收音机增长一点八倍,金笔增长 二点五倍,面盆增长一点八倍。”⑦这些主要商品便是当时人们消费的主要内容。 毛巾、胶鞋、肥皂、面盆、袜子、汗衫背心等这些最基本的用品的增长也被列入 政府的政绩,可见它们在人们的消费生活中是多么重要和珍贵。同时这也证实了 北京居民家庭的消费结构之低。 不难发现,1956—1977年这一时期北京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虽有微弱的变化, 但是在根本上却没有什么大的改观,基本上是一直处于低层次、不合理的状态。 这样一种状态与国家的消费指导思想有决定性关系。“长期以来,我们只注意了建

文档评论(0)

gubeiren_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