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血治则论.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咳血治则论 潘星宇,王小宁 (甘肃省临洮县人民医院730500) 摘要阐述咳血概念,病因病机,治疗原则,提出治则“五宜五不宜”,即:祛邪宜肃降,不宜宣散;止血 宜清凉,不宜温燥;治痰宜化痰,不宜敛痰;消瘀宜和营,不宜攻伐;固本宜兼顾,不宜独取.层次分明,效果显 著. 关键词咳血;中医疗法;治疗原则;五宜五不宜 咳血者: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 血。咯血者:指未经咳嗽而喉中咯出血块或血点,或痰血一并咯出,因一咯即出而名。《丹溪心法》指血因咳 嗽而出,或痰中带血或纯血。称咳血。咳血、咯血、嗽血、虽有不同概念,至明清以后医家如秦景明、何梦瑶则认 为:咳血、嗽血、咯血实为一类,此后则以咯血症名称统一。咯血包括咳血和嗽血,均由肺络受伤,血溢脉外,经 气道咳嗽而出. 咳血之病因不外乎外邪犯肺、肝火犯肺、肺肾阴虚。气不摄血,肺络受损,血液妄行而发。‘素问·脉解》: “所谓咳则有血者、阳脉伤、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咳……”。‘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阳司天,火淫所 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咳唾血。”盖肺为娇脏,怕寒而恶热,邪气犯肺.血溢脉外,则为咳血。综 合上述经文。不难看出外邪侵袭.脏腑病变均可导致咯血。肝火犯肺而致咳血,历代医家较为详尽。‘血证论· 脏腑病机论:“肺为乾金,象天之体,又名华盖,五脏六腑受其复者,凡五脏六腑之气,皆能上熏于肺以为病 …··金不制火,则肝火旺、火盛刑金,则蒸热、喘咳、吐血、痨瘵并作.”所言肺肾者‘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谓:“咳、嗽、唾等血……其病标圃在肺,而病本则在肾也”;肾脉上入肺……故二脏相连,病则俱病,于是皆有 咳唾血也;‘医学正传·血证):“所谓咯血唾血者,出于肾也.咳血嗽血者。出于肺也.有痰带血丝出者,或从 肾或从肺出来也”。 · 大凡血证之治,按清代唐容川‘血证论即:出血、逐瘀、宁血、补虚四法,咳血之治,有责于肺,有责于心。 有责于肾,争论不休。而论治则,概而言之,出血宜静,而不宜动:生血宜温。而不宜寒;故将咳血治则具体归纳 为“五宣五不宜”. 1祛邪宜肃降,不宜宣散 咳血常由外邪引动宿痰而发,风热、风寒化热,燥邪均可损伤肺络而咳血,此为肺失肃降之证。如表邪外 来,身发寒热,咳嗽带血者,泻白散加、荆、防、柴、葛:熟邪伏内者,泻白散加干葛、石膏:燥热伤肺者,宣清燥救 肺汤主之.‘血证论·咳血;“外感内寒。变化咳血,此证最多.……予则用小柴胡汤加紫苏、荆芥、当归、白 芍、丹皮、杏仁,于气分血分两兼治之,最得和解表里之法。……凡血家兼有表证,以此方为主,极为妥当;…… 内受温暑湿毒者,亦能攻发而为咳血,……治宜专清其里,忌发其表,……里清则表自和,咳血自出。人参泻肺 汤主之.津血同源.外感咳血,过用辛温发散之品,不但血不出,更可伤其津液,正如‘伤寒论·太阳病症)而 言:”亡血家,不可发汗“,因此治疗中切忌发散,此论也是医家之大忌. 2止血宜清凉.不宜温燥 血不循经,咳血鲜红.多见于热伤阳络,外感热邪,阴虚内熟,五志化火,总不离热.阳络伤则血外溢。临床 气实者多,气虚者少。清凉即清热、凉血,使热去而血宁,但大苦大寒之品。只可酌选。如胃火重者石膏、肝火重 者龙胆草、肺火重者黄芩炭、心头重者黄连、肾火重者知、柏,切莫堆砌,以防寒甚则凝。应宜清热凉血、热退则 血自安,血自循经行于脉中,方宜犀角地黄汤加味.在治疗热盛伤络出血的过程中,不宜使用甘温药(补气、 温阳药).补气则气有余便是火;温阳者助火则血热妄行,有火上添油之势,故宜清凉,不宜温燥。 54 3‘治痰宜化痰,不宜敛痰 咳血、嗽血、咯血.难免随痰而出,痰热交互,除痰止咳。也即治血之法,化痰者以贝母、竹沥、天竺黄、枇杷 叶等,使稠痰变稀而易于咯出,化痰者顺病势而为,切忌粟壳、冬花、百部、紫菀等镇咳敛痰,敛痰则湿痰凝固 不去,痰热更不易除,有伏痰留患之势,故宜化痰,不宜敛痰。 4;肖瘀宜和营,不宜攻伐 血刚止后.其经脉中已动之血.又不能复还.按理则应消瘀。旧血不去,新血不生,凡有所瘀,必壅塞气道。 阻滞气机,久则变为血瘀,消瘀之药宜选和营止血、养血止血。正如唐容川所述:“可补血而去瘀,瘀又安能尽 去哉。”和营止血,养血止血。可达瘀消而不伤正。赤芍、丹皮、当归、乳没药、三七之类均可选用;三棱、莪术、 水蛭

文档评论(0)

bhl057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