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第四讲).ppt
中国近代教育是在西方影响下建立起来的,但它必须实现民族化、本土化才有生命力。 20世纪二三四十年代,中国新教育在实现了仿日、仿德、仿美后,教育界曾经出现了一股影响很大的反思潮流,许多教育家走上教育民族化的探索之路,由此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教育民族化运动”。也促进中国教育由近代教育过度到现代教育。 “学衡派” 文化社团。 因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为其主要代表人物,共同为《学衡》主要编撰者。 提倡要兼采中西文化之长,并不是移植模仿西方或复古倒退。 学衡派指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最大问题是:教育价值取向的极端功利主义,完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这种实用主义的教育价值取向,对学校教育带来的最大危害就是:学校会因为过分重视职业知识和谋生技能的传授,而丢失教育的人文性。 2、宴阳初的平民教育实验运动 宴阳初(国际平民教育之父),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国教育民族化探索中,于1926年开始乡村教育试验,形成了著名的“定县乡村教育模式”。 宴阳初的平民教育试验活动,主要目标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众教育道路。 宴阳初对教育民族化探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提出了平民主义教育理论和具体的乡村教育建设模式的创新上。 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二)西方教育模式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2、人文精神的复归 教育以人为目的,人文的精神和人文的内涵是教育的出发点,离开了人,教育即失去它的意义。 所以,教育要学会把学生当人看待,尽量克服教育中无儿童的现象。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 第四讲 现代教育民族化的探索 一、教育民族化的探索 1、学衡派对新教育的反思和批评 学衡派对新教育的反思和批评是民族化探索运动的一个部分。 1 首先,批评了实用主义理论的功利性和对人文主义教育的忽视; 抨击 2 第二点是抨击新教育者一味迎合世界潮流,不知本国情形。 ——体现了对中国现代性的自觉的反思。 学衡派对“五四”新教育运动的批评是站在人文主义立场上,以重视人文教育的价值和本土文化的承继和弘扬为归宿。 二律背反现象: 一面是求民族自存; 一面却是在文化上作不遗余力的自我否定。 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成了一个不断用西方文化取代东方文化的过程,即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从洋务运动开始,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方面敞开大门吸纳西方各种思想,另一方面对中国固有文化尽行批驳、否定。 在我们今天不断快速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是不是也需要这样的声音提醒我们: 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中国还必须向中西文化真正的融合迈进,而欲达成此层次的目标,便须以本身传统的精华为基础。 其 理 论 要 点: 第一,让每一个人都享受到教育; 第二,提出著名的四大教育、三大方式理论; 第三,知识分子下乡。 四大教育,三大方式: 以文艺教育救愚,培养知识力; 以生计教育救穷,培养农民的生产力; 以卫生教育救弱,培养农民的健强力; 以公民教育救私,培养农民的团结力 这四大教育的是实现必须综合运用三大方式: 学校式 家庭式 社会式 ——使农民成为“完整的人”。 反观今日的农村社会,虽然历经时代的诸多变迁,但是晏阳初当年总结的农村四大病症,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如何发挥教育的功能,改变农民的地位和生活状况,晏阳初当年的“定县模式”无疑仍可视为我们借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资源,给予我们认识和改造农村和农民生活,以及如何构建我们今天的和谐农村以最大的启迪。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1927年陶行知创办了第一所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学校,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生活教育”理论。 从表面上看,似乎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只是个别字的调换而已,那么这个别字的调换对中国教育的民族化探索有什么意义?生活教育理论是如何实现对杜威理论的超越的? 思考: 陶行知认为中国的现实是社会挤垮了学校,根本做不到“学校即社会”。因此他认为只有当社会成为教育的环境,也就是说“社会即学校”时,才有可能考虑学校即社会的问题。 批评杜威的理论“把被简化了的经验纳入教学,并让孩子去适应那些经验”。 “教育即生活”主张最好的教育应该是“从生活中学习”,使儿童能够适应生活; “学校即社会”则强调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使得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互连接、相互影响,通过学校教育使儿童受到生活的训练。 杜威的教育理论: 在陶行知看来,真正的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它是“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学习动力的影响.pptx VIP
- 基于财务共享模式下的财务风险管理—以海尔集团为例.doc VIP
- 初一学生期中家长会优质课件.ppt
- 中国华电集团发电运营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pdf
- 物流服务师(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及答案.doc VIP
- 2024年浙江省中考数学试卷(附答案).pdf
-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英语Unit 14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 4.11.1《探问人生目标》课件人教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2024新教材.pptx
- JB∕T 10923-2020 电能表用磁保持继电器.pdf
- 2018年版《广东省安装工程定额说明及计算规则》C.5 建筑智能化工程.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