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结语
本文收集了70例有关麻杏甘石汤的医案,通过对其症状舌脉进行归类统计,提出了麻杏甘石汤
症候舌脉的参考指征:①主症:咳嗽,身热,喘,汗出②兼症:口干渴,大便干,小便黄③舌脉:舌
质红,苔黄;脉数。临床有三项主症加舌脉征象,或有二项主症,二项兼症加舌脉征象即可诊断为
麻杏甘石汤证,首选麻杏甘石汤治疗。本文是在收集和整理70例有关麻杏甘石汤证医案的基础上,
通过归纳和统计分析,重新探讨麻杏甘石汤证的主症、兼症和舌脉的一般规律,使之更加规范化和
实用化,为麻杏甘石汤证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本草经集注》药物剂量探讨’
程磐基叶进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摘要:探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药物剂量,有利于仲景经方剂量研究。认为“十黍为铢”的量
值将《汉书·律历志》“百黍为铢”的量值缩小了10倍,有水与药物及药物之间比例失调之嫌,也
不是仲景经方的药物剂量;“晋秤始后汉末已来,分一斤为二斤耳,一两为二两”,据史料当是指
将已经增大的剂量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以恢复古制。仲景药物剂量至南北朝还在继续使用;
刀圭、撮、合容量,据现存容器分别为O.5毫升、2毫升、20毫升;钱五匕如指五铢钱的话,还可
理解为五铢重;勺、方寸匕容量及以容量为单位计重药物的量值有待进一步探讨;药升为陶氏自制
之升,非医家通用之升。
关键词:本草经集注;药物剂量;张仲景;经方
《本草经集注》由南北朝医家陶弘景所著,本书记载中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病证。还论述了中
药的采集、炮制等内容。尤其是论述了中药剂量,是研究我国古代药物剂量,乃至当时社会度量衡
状况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仲景经方剂量不可或缺的内容与途径。本文就其药物剂量进行探讨。
l厘定重量单位量值
陶氏指出“古秤唯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
一斤。虽有子谷柜黍之制,从来均之已久,正尔依此用之。”所谓“子谷径黍之制”是指《汉书·律
历志》所载:“黄锤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
十斤为钧,四钧为石”的衡制。即以百黍之重为一铢单位量值及进位的规制。陶氏的论述与《汉书·律
历志》有两点不同之处,一是将“百黍为铢”改为“十黍为铢”。二是增加了衡名“分”。
“十黍为一铢”将《汉书·律历志》“百黍为铢”的量值缩小了lO倍。史料中也确有“十黍为
铢”的记载,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日:“铢,权十分黍之重也”。唐代杨惊释《苟子·富国》注
云:“十黍之重为铢”。据此现代学者也认为“十黍为铢”是汉代衡制大小制中的小制,用于中药的
秤量,伤寒论》等古医二f5中药方所标的两铢重量都可按这样小的比例来折算。如吴慧认为“《伤寒
论》中用药量,以我们所提出的小秤所合克数来折算,数字是可信的,JHJ之不会出人命;如不按小
·第一作者:程磐皋,上海中医药人学教授。
177
全国第十九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
秤折算,《伤寒论》中用药动辄以数两计,再大胆的医生们也不敢用古方中的这些重药量。以十分之
一的比例折算的汉代小秤(有人说可能始于东汉之末),只适用于开方抓药,不适用于其它场合……
并认为承认有小药秤的存在,中外不乏其人。但总不如“十黍为铢”秤量平易与可靠。
对于“十黍为铢”有异议者也不乏其人,如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权十累黍之重”为
一铢。现代学者郭正忠认为“十黍为一铢”的特殊轻型药秤并不存在,并据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
的记载,认为原文当是“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由于脱漏“累,十累为一”五字,造成“十黍为一铢”的乖讹。
克,1两合今1.5625克。这个秤量是否为《伤寒论》中的药物剂量呢?以麻黄汤为例,麻黄三两为
4.6875克,桂枝、甘草二两各为3.125克,杏仁七十枚经称却有22克之重,有药物剂量比例失调
及偏小之嫌。故“十黍为铢”之说当存疑待考。
陶氏在衡名铢与两之间增加了“分”,即“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并认为“古秤唯有铢
两而无分名”。“分”在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已作为衡名:“十二粟而当一分,十二分而当
一铢,十二铢而当半两。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铢为一两。”它是一种十二进位制中的分名,
单位量值在铢以下,是《淮南子》中单位量值最小的衡名,与陶弘景“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