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学设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doc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广州市番禺区工贸职业技术学校 周大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归纳积累鼓、殆、何、莫、发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2.掌握临、鸣、扣、适、向、识、考7个实词的意义及用法。 3.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 △能力目标 1.辨析名词作状语的现象,掌握其规律。 2.学习借记游以阐述自己的见解,把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 3.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 1.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 2.领悟文中阐明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课内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掌握5个多义词和7个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辨析名词活用。 3.学习本文带有考辩性质的游记既有驳论文的某些特点,又有一般游记的特点,二者有机结合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本文中记叙与议论是如何有机地结为一体的。 【教学方法】 1.介绍一些有关石钟山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如《湖口石钟山》,李勃的《辨石钟山记》及古代乐器在本文中的“钟镈”类。 2.继续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学古文的能力。 3.运用提问、点拨、比较法,通过与《游褒禅山记》比较,理解课文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阅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弄清文章结构,研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出示投影)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不同于一般流记,其特点是即事明理,叙议结合。而苏轼的《石钟山记》在写法上同《游褒禅山记》有类似之处,不仅以说理透辟见长,而且以景物描写的形象生动见胜,行文缓急有致,抑扬顿挫,诙谐风趣。清人方苞,刘大櫆都认为这是“坡公第一首记文”。 二、听录音(出示投影) 1.轻声跟着录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指名三人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蠡lǐ 聆 líng 铿 kēng 硿 kōng 鹘hú 鹳guàn 罅xià 噌吰chēng hóng 窾坎 kuǎn kǎn 镗鞳tāng tà “莫”通“暮”mù ;“识”通“志” ;zhì;无射yì 三、挂出石钟山的彩色图画和地理位置示意图(出示投影) 1.提问:石钟山在哪里?为什么叫石钟山?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古名彭蠡湖,有南北二山,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 石钟山由石灰岩构成,由于受地下水及江水、湖水的溶蚀冲刷,加上水位变化大,形成了所谓溶洞,“空中而多窍”,形如覆钟,当江湖之水浸灌洞内,涵淡澎湃,声如钟鸣,这就是石钟山的“钟形”“钟声”命名的原因。故叫石钟山。 作者带有考察研究的因素游石钟山,对他人有关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说法有怀疑,引出游山动机,经过游览解决疑问,并得到触发、感想,进行评论,所以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把记游、议论、描写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2.作者简介(出示投影) 同学们结合注释指出。 教师补充:苏轼在政治上同革新派王安石等意见不合,多次被贬官,当地方官时,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如营建苏堤;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题材广泛,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四、研习课文 提问:苏轼游览了《石钟山》,游山归来写下了历代传诵的散文《石钟山记》是何情、何景、何事,萦绕激荡在诗人心中,使诗人迫不及待地投笔抒怀呢?(出示投影) 明确:“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点拨:作者并非流连于山光水色之美,也无意猎奇览胜,只是因为有感于事理,而借机查勘,终有所得。于是慨然感叹两种关于石钟山命名缘由的说法一“简”一“陋”,因此写下此文。 1.指名阅读第一段 提问:关于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传统说法,有“简”、“陋”之嫌,那么,郦道元和李渤是怎么样释惑解难的呢?(出示投影) 明确:郦道元为《水经》作注,首先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探索,他认为山: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到了唐朝,李渤亲自探访石钟山,潭上有两块石头,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这石头就是石钟的由来。凭什么此石此山唯独用钟来命名,对其有疑惑。于是对郦道元所持说法“人常疑之”,对李渤所持态度“余尤疑之”。 学生总结这一段内容: 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 提问:“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这个句子有何特点?(出示投影) 一学生先翻译这一句子。 明确:这里的“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命名”解。“石之铿然有声者”,是定语后置句,应是“铿然有声之石”。 2.指名阅读文章第二段 讨论:夜游石钟山,作者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实地考察,有没有

文档评论(0)

hsh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