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黎元洪人生中的三次身份转变
   [摘 要]黎元洪是民初政坛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中有三次显著的身份转变。在武昌革命期间,黎元洪从封建主义旧官僚转变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者;在继任中华民国总统时期,他从一个表面的革命者内化成一个民主共和的拥护者;在其晚年,黎元洪则从一个活跃于政府舞台的政治家转变成一位民族资本主义实业家。黎元洪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也充满了矛盾和争议,我们应客观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这一历史人物。 
  [关键词]黎元洪;武昌起义;身份转变;辛亥革命;民国总统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有研究黎元洪的著作问世。沈云龙的《黎元洪评传》是时间最早的有关黎元洪的专著,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辛亥革命研究的兴盛,黎元洪作为“开国三杰”(1)之一,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总的来说,有关黎元洪的专著基本上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记叙黎元洪从出生到去世的个人生阶段的主要事迹记载,有关黎元洪的文章大多是对黎元洪某一时段、某一历史事件其态度的研究,而没有明确划分出黎元洪的人生各阶段的身份转变,将其跌宕起伏的一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探讨和评价。另外,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民初政坛的主要人物孙中山、黄兴、袁世凯等的研究大都比较透彻,著述颇丰。但对同为“民初四巨头”之一黎元洪的研究却较为薄弱,殊为可惜。有鉴于此,本文将试着从宏观长时段的角度对黎元洪人生中三次身份转变的具体表现其评价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阐述。希望能避免对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人物作超时代超阶级的苛求,客观地认识这一历史人物,为长期以来社会大众对黎元洪的认识误区做出一些新的解释。 
  一、从清军将领到首义都督,转向革命 
  武昌首义前,黎元洪作为封建王朝的旧官僚,他曾奉命破坏革命活动,镇压反清斗争。1900年,革命党人唐才常以武汉为中心,在长江中游发动“自立军起义”。黎元洪因参与镇压起事有功而获清廷奖赏,免补千总守备。1906年12月,黎元洪奉命赴湘赣边界,前往镇压湖南的萍浏澧起义。(2)但是,黎元洪在察觉到新军的革命活动时,又多次宽容的予以安抚和劝阻,对于抱有新思想的革命党人也多方保护。1904年,刘静庵与黄兴联络策划长沙起义的信件被黎元洪截获,黎嘱刘静庵辞去军职,并将信件销毁。(3)1910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成立振武学社,事情败露后,黎元洪仅将杨玉鹏等开除军籍。(4)所以,革命前黎元洪对革命的态度是很复杂的。一方面,作为清王朝的军事将领,他的职责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镇压革命。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出身新式学堂、接受了不少新思想的新军将领,他不像某些官员那样顽固守旧。因此,武昌起义前的黎元洪,对待革命“有着一种自然的同情心理,持反对态度而非仇视”(5)。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正式爆发,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身为清军协统,黎元洪自然不赞成革命,但他也未进行镇压,而是好言相劝。起义成功后,临时推举出的革命领导人资望尚浅,不足以号召天下,黎元洪“在湖北不负人望,且甚得军心,此时出任都督,最为适当”(6),便这样被匆忙而仓促的推上革命的历史舞台。但是,随着革命战况捷报频传,革命局势日趋明朗,黎元洪心中的天平逐渐倾向于革命。黎元洪先是剪掉长辫以示同清朝决裂,与革命为伍的决心,接着当众宣布:“我前天未决心,昨天也未决心,今日上半天还未决心,这时是已经决心了,无论如何我总算是军政府的人了,成败利钝,死生以之。”(7)黎元洪还致函为海军提督的恩师萨镇冰,劝其归顺革命潮流。他在信中对于革命的评价颇高:“不但在中国历史上视为创见,即各国革命史亦难有文明若此。”(8)由此可见,武昌首义成功后,通过仔细分析革命形势和个人利益得失,他决定走向革命。但需要注意的是,他这时的身份转变是匆忙而仓促的,因而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程度的投机性。 
  黎元洪从清军将领到首义都督的转变可以从以下的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黎元洪有特殊的人生经历,湖北军中有很好的威望和人际关系,使他本身具备了转向革命的条件。就其个人经历来说,黎元洪出身于近代新式学堂,追随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三次出访日本,接受了不少新思想。从其个人威望来说,黎元洪是鄂籍名将,新军中旧部众多,而且开明谨厚,素得军心,在社会上有很好的名望。正如他的长子黎重光所言:我父在湖北军中有较高威望,常年住在营中,不克扣军铜,士兵与他的关系很好。(9)一位革命党人也说:“黎平日待兵较厚,爱惜当兵文人,又属鄂籍将领,只要推翻满清,革命成功,似无不可。”(10)另一方面,起义的领导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没有产生一个公认的领袖。等到计划泄露被迫仓促发难后,当时革命的主要首领们,孙中山、黄兴不在武汉,蒋诩武、孙武声望不够,刘公等人避匿不出,其他人资望低浅,无以负大任,革命阵营出现了“群龙无首”的尴尬状况,黎元洪就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机遇面前被推上都督位置的。 
  二、从首义都督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