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早期留美幼童史事评述
   [摘 要]1872年至1881年,清政府派遣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幼童前往美国生活和学习,这是近代中外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为了便于管理,清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并由专人负责。这些幼童与美国家庭共同生活,与美国同学共同学习,并且接受清政府的统一管理。在此过程中,幼童逐渐西化,引起清朝官员的不满,最终导致留学计划提前结束。这一事件是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曲折过程的缩影,体现当时中国社会和中外关系的情况。 
  [关键词]留美幼童;容闳;教育;中外关系 
  早期留美幼童,指1872~1881年间清政府在容闳倡导下向美国派遣的官费留学生。这些学生共一百二十人,先后分四批抵达美国,居住在美国家庭,进入美国学校学习。为此,清政府设立了留学事务局(当时称“出洋肄业局”),专管其事。1881年,清政府裁撤留学事务局,召回在美留学生,此次留学行动遂告终结。 
  在那个时期,两次鸦片战争的战败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洋务运动应运而生,中国开始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洋务运动不仅是清政府富国强兵的举措,也是中外关系新时代的开始,而幼童留美正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这些幼童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不得不面临激烈的文化冲突,站在中外交往的最前列,这次留学经历也使他们在近代中国具有特殊的地位。可以说,此次事件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方方面面,尤其反映了建立在原有格局被打破的基础上的全新中外关系。本文拟凭借一些原始资料,对早期留美幼童的部分史事及其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评述。 
  一、出国之前 
  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联名上书,提出“拟派员在沪设局,访选沿海各省聪颖幼童,每年以三十名为率,四年计一百二十名,分年搭船赴洋,在外国肄业,十五年后,按年分起,挨次回华”,同时列有“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十二条,正式拉开了选派幼童赴美的序幕。可是这样一项宏伟的计划却在招生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容闳只得亲往广东、香港等地游说,才避免了招生不足的尴尬。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并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远涉重洋,这一方面与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传统情结有关,另一方面则是长久的闭塞和天朝心态造成的。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美国不啻为蛮夷之地。留美幼童李恩富后来回忆道:“事实上,父母们并不情愿把他们的儿子送到一个离家那么远,他们并不了解的地方,时间还要那么久。而且听说,并且相信,那里的居民都是些野蛮人。”此外,对幼童的选拔条件也较为严格,规定“凡肄业学生必须身家清白品貌端正禀赋厚实资质明敏者方可入选,其身体孱弱及废疾者概不收录”,并且幼童要“稍通中国文理”,这既是为了便于管理,也是为了使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而考虑。甚至幼童的容貌也是选拔条件之一,因为他们代表的是大清国的形象。可以说,这一百二十名幼童,是在那样一个特殊年代中被推向时代前列的特殊人群。 
  所有通过选拔的幼童都须首先来到上海的预备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预备学习后才能前往美国。此外,清政府规定:“当未出洋之先,学生之父兄须签名于志愿书,书中载明自愿听其子弟出洋留学十五年(自抵美入学之日起,至学成止);十五年中如有疾病死亡及意外灾害,政府皆不负责。”今存有詹天佑之父送子留学时所立甘结,俨然就像一纸卖身文书。由于是官派留学,因此幼童将来的命运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符合洋务运动的需求。当时中国主要实行的还是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美国相比更是有着天壤之别,即便是这所预备学校也不例外。 
  在出国之前,学生们还需依照传统的礼仪来到上海海关道台衙门叩头谢恩,“那次接见使幼童感到如同觐见皇帝一般的震慑,因为道台是第一次特准他们可以抬头看他脸的大官”。这与多年后留学生在美国见到监督吴子登时无人下跪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反映了清政府对幼童留美一事的重视。幼童们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了信心。 
  二、踏上行程及初到美国 
  第一批幼童于1872年8月11日启程,六天后到达日本,稍事停留后乘坐“中国”号远洋轮,花费二十八天横渡太平洋,最终到达旧金山。 
  初到美国的幼童不得不面对强烈的文化差异的冲击,而服饰无疑是他们最明显的特征:“诸生蓝绉长衫、线绉马褂、锦帽、缎靴,鱼贯而前。中外之人,咸属耳目。安车四乘,保护诸生升车适馆,从而观者如云。”他们身穿清政府发放的统一的中国传统服装,头上蓄着辫子,被美国人错认为女孩。两国不同的习俗也使得幼童一时难以适应。李恩富在被交给美国母亲时,收到了“自襁褓时期以来未曾有过的第一个亲吻”,因而“十分窘迫,无言以对”。另外,语言不通也会造成一定的麻烦。一个周日午后,美国家长让李恩富做好去教堂礼拜的准备,李恩富却误认为是去学校。直到进了交谈,他才反应过来,“一步未停地跑回自己的房间”。 
  幼童们被分配到当地家庭住宿,其原则是“将学生分处于新英国省之各人家,每家二三人,但须相去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