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1140司法能力建设与司法体制改革问题研究(下)
交通肇事罪认定标准研究
海南省五指山市法院林积薰
海南省海口市检察院 陈运光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迅速增长,交通业越来越发达,而与此相适应的是
交通事故的比率也不断刷新纪录。据公安部门统计,我国从上世纪的最后十年起,连续十
财产损失连续几年均达30亿人民币以上。①而且特大交通事故时有发生,最多的一次交
通事故死亡人数达数十人甚至百余人。从汽车的拥有量看,我国交通死亡人数大大超过其
他国家。数年前的统计结果表明,我国的机动车数量占全世界的20%,而事故数量却占
世界的9%。我国每I万辆汽车一年造成的死亡事故26.4起,而日本和澳洲每一万辆汽车
造成的死亡事故不到2起。
与之相伴的是,我国交通肇事追究刑事责任的人数也逐年增加,交通事故不仅造成了
被害人的家破人亡、财产损失,而且肇事者的人身自由也受到了剥夺,给社会造成的是
“双输”。这种情况似乎是工业发达,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中国也难以例外。对这种情
况的最先预见卓识不是国内的学者,日本著名刑法学家西原春夫早就预言:中国正在积极
推进经济上的改革开放政策。因此,中国迟早必然也会被战后日本所体验的类似问题所困
扰,这就是:对日益增加的机动车数量采取什么对策;对政策上应如何防止交通事故的发
生,在交通事故多种多样的情况下如何设定刑法上过失认定的标准;对于数量庞大的违反
交通规则者应当采取哪些处理措施等等问题。②日本学者的预言,的确已为近几年来的交
通现状及其交通肇事罪的判定混乱状况所证实。
现在我国所面临的是,怎样把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降下来,是从立法上加强法律的约
束,还是从司法上加大打击力度,从严惩处交通肇事者。另外,在刑法的设计中,规制交
通肇事行为是扩大打击面,还是限制打击面。是注重于交通安全保障还是偏重于使交通肇
事人不易轻陷于罪,保障交通的畅通均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新颁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保
①高秀东著:《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与处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②西原春夫: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法律出版社、日本国成文堂1997年联合出版,第
251页。
第四编法律适用问题研究1141
障交通参与者的人身权利与财产权利是竭尽所能,实行严格责任的。但在刑事责任的判定
及其承担问题上则是阙如的。按理两者在交通安全法中的地位是同样重要的,而且两者在
责任的判定上又有明显区别,因此,有必要在交通安全法中明确规定交通事故的刑事责任
之判定及承担问题,以确立这两者的法律地位及其相异之处,避免人们对交通事故的刑事
责任问题的忽视或误解,也便于司法操作。①而刑事法上,这种精神却无法获得极好的展
现。刑法典关于交通肇事罪规定的是空白罪状,不能反映交通事故责任的大小对刑事责任
的承担的影响。司法解释上虽然企图对此有所作为,但纯粹以交通事故责任作为行为人是
否成罪及其刑罚承担的惟一依据却弄巧成拙,使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如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责任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的
司法解释中,无疑体现了谦抑原则的精神,即规定了交通事故责任者必须在承担全部责任
或主要责任的基础上才能追究刑事责任。但是,这种设定是否合理,是否能有效控制交通
肇事罪的发生?另外,以交通事故责任作为成立本罪的前置条件,其合理性在哪里?它与
刑法的犯罪构成理论是否相吻合?由此而产生了交通肇事罪的认定标准如何界定,以什么
标准作为定罪的充分必要条件,如何使司法实务的法律适用实现统一与平衡,这就成了理
论界和司法实践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理顺司法解释与刑法理论的关系,统一罪质
标准.使法律的适用归于一致等问题,如今已经严峻地摆在各界面前。
二、认定标准的论争及其实践适用的混乱
(一)论争 .
交通肇事罪认定标准表现在哪里?司法实践中有三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解
释》规定交通肇事只有负同等责任以上,才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事实上,各级法院也
是依据这一规定掌握交通肇事罪认定标准的。而第二种意见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将交通
肇事罪的治罪范围限定于肇事者负主要或全部责任之内,但对于负有次要责任或同等责任
的肇事者,同时具有法律规定的“交通运输后逃逸或者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