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山大学博士擘位论文:深圳经济特区景观时空演主
深圳经济特区景观时空演变
专 业:生态学
博士生:宋艳暾
指导教师:余世孝教授
摘 要
城市化是所有人类主导的行为特征中最为均匀化的一个。它大面积地改交了
物理环境以建立起一种仅对一个物种即人类自身较为适宜的相对较窄的生境,并
且城市总是从外部输入大量的能量和物质用于维持自身非平衡状态。随着人类不
断涌入城市这种现象将不断增加。而这种方式深刻改变着世界范围内的自然景
观,导致不同尺度上结构、功能和生态系统等多方砸的变化。无论是发达还是欠
“
发达地区的城市区域快速增长都面临着同样紧迫的问题。
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又是我国第一个在整体规划
下建立的城市,建立之初就确定了网络组团结构的基本发展方针。由于其特殊的
经济和地理位置,在建立后城市化过程非常迅速,成为研究城市化过程及其影响
的理想之地。本文将在地理信息系统、多源遥感数据、全球定位系统以及空间统
计分析等技术支持下,对深圳特区的景观格局变化,城市植被配置和功能进行研
究,主要结论如下:
(1)深圳经济特区在1979-2003年总体表现出随城市化过程进行,景观时
空格局复杂性程度不断增加的趋势。由于四个行政区域规划发展目的不同,变化
速率、强度和发展态势在四个行政区域表现出一定的分异特征,其中盐田区、罗
湖区较大的景观结构变化发生在1979.1990年;福田区表现出景观时空结构变化
持续时间长,开始时问早的特点与特区总体景观结构变化特征较一致:南山区的
主要变化发生在1990年以后。同时福田区和南山区表现出多次多段干扰的迹象,
受城市化干扰程度巨大.
(2)通过利用修正的空间转移概率方法和优势景观组分转移贡献率方法以
个比较时段景观组分变化速率、变化特征和变化时空位置和贡献率,表明深圳经
济特区1979-1990年属于粗犷的城市扩展和建设时期,表现出景观类型变化频率
大、转移速度快、斑块破碎化严重和斑块面积迅速缩小的特点,其居于主导作用
的景观类型转移变化主要发生地点是盐田区、罗湖区和福田区,南山区的变化幅
度和强度不明显,且这个阶段主要以自然景观类型向人工景观类型的转化为主要
表现。随着城市化过程推移,特区逐渐进入到城市成型期,即1990-2000年间,
摘 要
这一时期上述过程减缓,大量的非渗水表面的形成是这个阶段的显著特征,主要
优势景观类型转化过程的发生区域发生了变化,主要分布在南山区和福田区,在
这个时间段内可以发现罗湖区和盐田区的城市化过程以及入类干扰得到控制,原
始自然景观类型在此阶段没有受到进一步的破坏而导致退化。2000年后进入特
区土地利用精细整理期,优势景观类型转化区域遍布整个特区的许多地方,这个
时期特区开始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居民生活工作环境质量的改善,大量使用
渗水材料有效缓解了硬化路面和材科造成的有害影响。城市建设中破坏的植被也
得到一定程度的人工和自然恢复,斑块面积和连通性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
(3)在利用梯度分析城市化过程干扰强度变化时发现:不同景观类型显示
出特殊的,但不是唯一的空间特征。他们依赖于特定的景观指数。非渗水表面显
示出从城市边缘向中心覆盖面积逐渐增大的趋势,建设用地显示出从特区西部向
东部不断降低的趋势。因此,不同景观类型事实上在基于景观格局梯度上显示出
特有的空间结构特征.这种特征可以用来在不同区域的城市之间或者同一城市的
时闻系列上比较城市发展和下垫面的变化格局和规律。人类对于深圳经济特区的
影响基本表现出随距离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逐渐变弱的趋势,且呈现出明显的
方向性,同时受到地形的强烈限制。随着城市化程度增加:1)斑块密度呈指数
增加;2)斑块形状在整体上变得更加复杂;3)斑块大小和变异整体上具有相同
的下降趋势,但自然景观类型的斑块大小和变异趋向于降低,人工景观类型的斑
块大小和变异趋向于增加;4)如果认为景观连同性与聚集度成正相关,与斑块
密度成负相关,那么景观连通性就呈现降低的趋势。从深圳经济特区的梯度的时
空变化看,在城市构型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