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建构心灵之上的写作.doc
建构心灵之上的写作
内容摘要:
今天,我们中小学生的写作现状是内容空洞无物,情感苍白无力,思维僵化雷同,空话、假话、套话比比皆是,模拟抄袭成风。为此我们呼唤一种能摇动学生心灵,唤醒学生觉悟的写作方式。在摸索、探求中寻得三方面粗浅做法:一是以生活为底蕴,让学生常写点小玩意,以此带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二是多触摸细节,以此来摇动学生写作的兴趣;三是通过想象改写课文,以此来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
关键词:建构 心灵 写作
科 目:语 文
单 位:广西兴安第一小学
姓 名:鲁桂香
邮 编:541300
时 间:2009年10月
(呼唤)建构心灵之上的写作
兴安县第一小学 鲁桂香
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最能集中体现语文素质的,可算是“写”了;可是,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们的学生最厌倦最畏惧的就是写作。每次布置作文,都会招来大家的一片“哇哇”叫苦声。这项本应最有创造性的工作,得到的却是学生敷衍塞责的态度。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学生的笔下显得索然无味:内容空洞无物,情感苍白无力,思维僵化雷同,空话、假话、套话比比皆是,模拟抄袭成风。对此,我们时常会感到一种困惑,为什么学生写出的生活都是平面的,千篇一律的,就好比千人一面,没有真情实感,没有生动的细节,更没有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情感的依托。为什么学生没有自己的“生活”, 无米下锅,总是复制别人的感受,克隆他人的思想,而凋零自己的思维之花。我们也常常奇怪:他们的生命个体原本就在生活的源泉里浮游着,浸泡着,无时无刻不在有意无意地“观察感受”着生活,为什么他们的写作总是游离于生活之外?
在很多名家作品中,我们看过的很多优秀的经典的文章里都有着作家自己的情感载体,而且是独特的、惟一的,带有个人色彩的,比如三毛《乡愁》中的“风铃”,史铁生《合欢树》中的“合欢树”。记得一位名人曾说过:“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此话妙极,他道出了为文的真谛:真情出至文。那么怎样才能让真情喷薄而出,这就是我们要在教学中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寻找记忆中富有自我个性的,包含自我特有的情感体验的情感载体。
歌德曾经说过:“只有对自己所表现的东西满怀深情的时候,你才能淋漓尽致地去表现它。”前苏联作家冈察洛夫曾说:“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长在一起的东西。”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应该致力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挖掘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写出一篇篇佳作。
作家冷冰川曾说过:“任何平凡的东西只要你用心灵抓住了,它就能现出珍珠的光辉来,看梵高……”是啊,梵高用心灵挥洒向日葵太阳般的热情;达芬奇用心灵洋溢蒙娜丽莎幸福的微笑;朱自清用心灵感受年迈而潦倒的父亲的背影;史铁生在地坛用心灵体悟生与死的意义。他们的作品之不朽,是因为他们用心灵“写作”。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说学生游离于生活之外,是因为他们缺乏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缺乏心灵的写作。
孙绍振老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许多学校里大多数教师的作文教学实际上是在“辛辛苦苦地做着扼杀学生才情的蠢事”。他们虽然也强调作文反映生活,以为只要客观地观察,贴近生活,生活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文章。其实这种观察往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只是浏览生活的表象。殊不知,“文章成功的关键在于贴近自我的心灵,把生活的特点和自我心灵的特点结合起来,才能有所创造。”
新课标十分重视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关于“写作”第一条就明确提出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各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黄克剑教授也曾提出教育的三个维度,即“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因此,拥抱生活,用心感受,梳理思维,滋养心灵,力求有创意、有个性地表达,这是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写作有可教和不可教者,形式与技法可教,情感态度、人文情怀不可教。前者为显性,是枝末;后者为隐性,是根本。重枝末,轻根本,实为本末倒置,写作之树必会枯萎。故写作的课堂应该是教可教,更“教”不可教。
可教者易,不可教者难。不可教者如何“教”?借用雅斯贝尔斯的话就是“摇动”与“唤醒”。摇动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觉悟。
那么,如何才能让写作触及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动呢?在作文教学中,我认为老师首先要创设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写作的兴趣,有表达自己情感的欲望。为此,仅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粗浅做法。
一是以生活为底蕴,让学生常写点小玩意,以此带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这里说的“小玩意”,指的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时入写的状态,使他们没有当这个是写作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