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姚俞任:大地的眼睛
大地的眼睛
姚俞任
(乐业文联)
对于大石围天坑,我想,我是了解和熟悉的,并且随时都可以描绘出她天
生丽质的面容。因为,从大石围天坑开始有科考活动记载以来,我便是首批陪
同国际喀斯特岩溶洞穴科学考察专家的工作人员之一。在参与国际科考之前,
就已两次下到天坑底部与天坑亲密接触。短短的几次深入大石围天坑,每一次
都有不同的感受,我觉得大石围天坑就像是大地的眼睛,她是如此的神奇美丽
而又令人向往……
也许有人看过法国著名作家凡尔纳《地心游记》的小说。文中描述了几个
冒险家经过地下洞穴到达了地球核心的探险经历,在我们的地球上除了天空、
海洋、陆地以外,还真的有着一个神秘精彩的地下世界,那就是——天坑!我
们乐业不仅有天坑,而且在方圆20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28个天坑之多,是目前
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几乎囊括了各种类型的天坑,具有极高的科考、探险价值,
被专家称为“天坑博物馆”和“世界岩溶圣地”。这里的天坑之多、之深,一直是
科学界一个待解之谜。那么,天坑,究竟是什么呢?
乐业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为天坑的形成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天坑的
学名叫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的一种特殊地型,“喀斯特”听起来很奇特,
它是一个外来语。在南斯拉夫西北部塞尔文尼亚共和国境内有一个高原叫喀斯
特,那里是一片石灰岩裸露的地区,光秃秃的石头呈干奇百怪的形态,表现出
与众不同的地貌景观。这个术语,起初是在欧洲,然后在世界各地都得到承认
和广泛使用。目前世界上只有俄罗斯、澳大利亚、巴布利亚几内亚发现过天坑。
足见天坑形成条件之苛刻。因此,世界各国许多的地质科学家想要揭开成就乐业
这个巨大独特的天坑群奇观的谜底。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支由我国中科院地质、动物、植物等专家和国
外洞穴专家组成的中外科考探险队,开进乐业,对乐业天坑群地区进行了为期
近一个月的科考和探险活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也随队参加了科考并进行连续
全国第十五届洞穴学术会议论文集 广西乐业·风山
跟踪报道。北京松下通讯设备有限公司还为这次科考探险活动提供了独家赞助。
我有幸成为中外科考探险队的成员之一,享受到了地质地貌学研究生的待遇,
参与和见证了国际科考队专家、学者们整个天坑科考过程,并与乐业飞猫队和
桂林岩溶所的几位地质专家及英、美方的科考成员一道,先期在我们乐业进行
了4个多月的科考活动,对天坑群中的十几个天坑进行了考察和测量,专家们
找到了几点成因: 首先是乐业地区是大面积的碳酸盐岩,这是一种可溶性岩
石,符合“岩体必须是可溶岩”这一天坑形成的基本条件:再有是乐业附近的地
质构造是很少见的”S”型构造,而乐业天坑群正好处于”S”型构造的中部,这种
特殊的构造应力场,使岩层产生了深度很大的张性裂隙;还有乐业充沛的降雨,
是形成天坑的最活跃因素。雨水沿裂隙溶蚀岩体,形成地下河系统,对岩层不
断侵蚀、搬运,造成巨大地下空洞:其次是乐业地处云贵高原南麓,受印度洋
板块和欧亚板块互相挤压抬升的造山运动影响,地表不断往上升,而地下河系
统又不断向下侵蚀,致使天坑越来越深。这些,就是我们乐业形成天坑的最基
本的科学知识。有专家作了个形象的比喻:天坑的形成就象是在一个大蛋糕的
中间竖切几刀,再在蛋糕中部横切一刀,把蛋糕往上一提,“天坑”就形成了。
可我,更愿意相信,是传说中的女娲补天时,忘了补大地,才给这大地的棋盘上,留
下了这一颗一颗眼睛一样的棋子。为了揭开天坑神秘的面纱,很多人一次又一次
冒着生命危险下去过大石围。
1998年3月,广西电视台《发现》栏目组的陈立新主任,在我们县里相关
部门的配合下,靠使用简单的设备4天时间才下到六百米以下的天坑底部,那
时还没有条件使用SRT那样的专业探险工具。那次,是我第一次随队走进神秘
的大石围天坑底部心脏,当我与邹茂华、张通书,刘秀好4人下到大石围天坑
底部时,已近傍晚,很多的景物都是非常模糊的。我们与考察摄制组在天坑底
部的沙滩上就地宿营,因时间紧迫,设备简陋,我们不敢逗留,第二天,我们早早
就出了洞口,才看到大石围天坑底部的真正面貌…..
还是晨曦笼罩的时候,远些的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