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湖鼓子秧歌-传承和发展特色研究.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洋湖鼓子秧歌传承与发展特色研究 张美叶26 (滨州学院体育系,山东滨州,256603) 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彰显着地方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色,得以广泛 传承。阳信县洋湖乡在2007年5月份被山东省命名为“秧歌之乡”,同时,也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 “秧歌之乡”称号,2009年11月,在山东省文化厅公布的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 “阳信鼓子秧歌”也榜上有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体育考古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逻辑与 实证分析等方法,对“洋湖鼓子秧歌”的源渊与项目特色进行考证,总结与分析其传承与发展特色, 旨在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提供个案参考。 1洋湖鼓子秧歌源渊分析 秧歌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是民间广场中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具有 极高的健身性与观赏性。山东秧歌各处流行,风格多种多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鼓子秧歌”,它 与“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秧歌。“鼓子秧歌”流传在黄河下游的商 河、阳信、惠民、无棣等县,在风格上可说与黄河中游陕西、甘肃、山西的锣鼓一脉相承。据史料 记载,“鼓子秧歌”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黄河下游的惠民、阳信、无棣、沾化以 及德州市的商河一带,其演出阵容大、气势壮、刚健豪放、风趣诙谐,在阳信、惠民县称为“大” 鼓子秧歌,根据道具分为不同角色,主要有伞、棒、鼓等。伞分为花伞、丑伞两种,花伞运用多种 手法指挥乐队,统一步伐、姿势,丑伞用以引导队伍超出各种阵式,持伞者多为技艺较高者,一般 有四五人;棒即圆木棒,多由青年人使用,做棍、锏、鞭、枪等传统武术动作,仍保留习武演练之 26作者简介:张美叶(1979年一),女,山东博兴入,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体育人文 社会学研究。E-mail:bzxyzmy@163.COm 557 遗岗;鼓即书鼓,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桴,边走边击,节奏感强,“大鼓子秧歌”因而得名,这也 是区别其他秧歌的标志,其产生渊源是有历史原因的,惠民为乐安故地则兵圣孙武的故里,兵学在 此有深厚的积淀,而且这一带属齐鲁边鄙,战争频仍,民众有习武演练之风,“鼓子秧歌”即是从 阵势演练衍生出来的,至迟在唐代即已形成,在北宋,成为农民在打谷场上庆丰收的舞蹈,参加舞 蹈的角色有伞、鼓、棒、花、丑五种,使用的道具分别为绸伞、圆形鼓、双棒、绸巾,深得人们喜 爱。 2“洋湖鼓子秧歌”特色分析 “鼓子秧歌”的主要角色有伞、鼓、棒、花四种(四种角色均以所用道具命名),最初的“鼓子 秧歌”“伞”为帅旗,即帝王出巡的华盖;手鼓、鼓锤、棒是由盾、矛和剑演变而来;联络人员是探 马的角色,即现在的侦察员。表演到高潮处,所有伞进至中心,变幻各种阵法,威武雄壮,气势磅 礴,演出中相互转换,各角色手持道具,扭腰跨步,形态各异,构成一幅幅精彩的图案,这些既有 两兵对垒,又有冲锋拼搏,是兵法布阵的完美体现,舞蹈粗犷豪放,节奏强劲,场面宏伟壮观。“鼓 子秧歌”可定点表演,也可行进中表演,定点表演称作“跑场子”,亦称“跑花场”,“跑场子”分三 个表演段层,首先是“打场子”,一般有武术、高跷、舞狮子和丑角滑稽表演,为得是扩大演出场地。 接下来是“按场”,按场又分文场、武场、文武场三种,文场即变换队形的“跑场”,秧歌队员按照 表演阵形快速穿行和变换,跑动时脚下生风;武场是打斗表演,队员按照阵形原地或走动做各种武 打动作,一般常以舞蹈组合为主,如:“金龙盘玉柱”、“嘶马蜷啼”、“八条街”等等;文武场则是稳 中有动,舞蹈加打斗交替运用,为的是营造和烘托气氛,最后是收场,也叫“刹鼓子”,整个“跑场 子”层次分明、节奏有快有慢、有张有驰,气氛对比鲜明,演出中相互转换,各角色手持道具,扭 腰跨步,形态各异,构成一幅幅精彩的图案,其秉承齐鲁、燕赵古风,体现黄河三角洲人刚直豁达 的文化品格和强健体魄勇往直前的精神,堪称是民间艺术的奇葩。 3“鼓子秧歌”传承与发展特色分析 在明万历年间,“鼓子秧歌”盛行于阳信县洋湖乡并世代相传,现如今发展是以张杨村最具代表 性的,村民王学岭就是该村的秧歌专家,也是鼓子秧歌的第八代传人,与他一起被当地尊称为秧歌 “博士”的有张如信等4位鼓子秧歌的老艺人。他们善于学习、刻苦钻研,创编出了三代头伞等秧 歌种类,其秧歌阵形也是千变万化,独领风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来临之际,王学岭

文档评论(0)

gubeiren_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