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430· 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
我国西北地区夏季旱涝气候特征研究。
郭艳君
(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
引言
我国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内陆,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全年降水少,而夏季是降水的主要季
节,强降水也多发生在6~8月。由于西北地区植被稀疏,岩体裸露面积大,强降水常造成山洪、泥石
流等灾害,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虽然夏季降水较为集中,但由于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干旱仍
是西北地区夏季面临的主要气候灾害。在西北东部,季风降水变率大,在多雨的夏季还常有旱涝发
生。{本文利用西北约160个站约50年的月降水量资料,将西北地区分为五个生态景观区,探讨西北
各区夏季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旱涝气候特征。f
2资料和方法
本文选用的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西部)160个台站1
资料和大气环流指数、500hPa高度场和海温资料。
鉴于生态气候环境的研究目的,我们依据1961~1990年平均的年降水量,将西北地区划分为如
下5个区域:
I区:黄河中上游年降水量大于400mm的区域,其生态景观为林荫道业和农业。所选台站40
个。
Ⅱ区:西北东部年降水量为100~400mm的区域,其生态景观为农牧过渡带和草原。所选台站49
个。
Ⅲ区:年降水量lOOmm的区域,包含西北三大盆地和哈密一吐鲁番盆地等地区,其生态景观为
荒漠。所选台站44个。
Ⅳ区:北疆年降水量lOOmm的区域,其生态景观为草原。所选台站20个。
V区:南疆年降水量lOOmm的区域,其生态景观为草原。所选台站7个。
我国西北地区,季或月降水量不是服从正态分布,而是服从皮尔逊Ⅲ型分布。为此,我们将降水
量序列转变为以z为新变量的标准化正态分布。然后根据z变量的正态分布曲线,利用累计频率,划
分为异常涝、大涝、涝、偏涝、正常、偏旱、旱、大旱、异常旱九个等级(表略)。
3旱涝分布特征
3.1基本旱涝特征
从各区近50年的早涝发生频次来看(表略),5个区域出现旱涝年的总次数大致相当,为18~20,也
就是任一区域平均2~3年就有一次干旱或雨涝发生。出现严重旱涝的总次数除荒漠景观的Ⅲ区为4次
外,其余各区有6~7次,即在这些区域平均7~8年就发生一次严重雨涝或严重干旱。各区出现严重旱
和涝的次数也各有不同,I、Ⅳ和V区都是严重雨涝年份的次数明显高于严重干旱年份,Ⅱ区、Ⅲ区出现严重
旱涝比例相当。西北东部的农牧过渡地带和黄河上中游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带且严重早涝较为频繁。
为此,我们进一步讨论了这两个区域夏季不同时段的旱涝分布情况(表略),分析表明:I区和Ⅱ区夏季雨涝
和干旱较为频发,6月出现雨涝和严重雨涝的频次明显高于其他月份。Ⅱ区多数时段雨涝出现的频次多
*国家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我国西北地区生态气候环境监测预测方法研究”资助
六、地球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对气候系统及西部生态环境的影响 .431.
于干旱,I区则相反。IlK
6~7月出现严重雨涝的频次低于严重干旱的频次,8月出现严重雨涝的频次明
显多于严重干旱。I区除6月外,多数时段严重雨涝与严重干旱的频次大致相当或略少。
3.2旱涝变化特征
涝,90年代则是旱涝交替出现。Ⅱ区夏季50~60年代旱涝事件较为频繁,旱年出现的机率明显大于
涝年,70年代旱涝年明显减少。进入80年代后,旱涝年叉呈增多的趋势,与前期不同的是,涝年的比
例大于早年。Ⅲ区6D年代中期以前降水偏少,旱灾频繁,60年代中期以后至80年代偏涝,80年代以
后,旱涝交替出现,总次数趋于减少。Ⅳ区50年代偏涝,60~70年代早涝年明显减少,与Ⅱ区相似的
是,80年代以后雨涝年明显增加。V区70年代前旱涝事件较少,70年代后旱涝灾害明显增多,80年
代后演变特征与Ⅱ和Ⅳ区相似,雨涝明显增多。以上说明,我国西北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各个区域旱
涝演变特征既表现出区域性,又有一些共有的特征。特别地,自20世纪80年代气候增暖以来,西北
地区早涝这样的极端气候事件有增加的趋势,尤其是雨涝灾害更为多见。
:I:1.
_o.__形_≯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