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法及其文化意蕴初探.pdf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情理”法及其文化意蕴初探 “情理法及其文化意蕴初探 邓 勇 (吉林大学法学院) 引 言 煌煌中华法系,∞传承数千年,光耀全东亚,其利国利民之广大深远,虽竭尽吾辈之智亦难测知! 若谓建此卓越功勋之法系,向无光辉精神支撑,余不信也。面对纷繁复杂之社会人心,能矗立数千 年而不倒,全世界亦绝无仅有。余以为,众多先贤所言绝非溢美之辞。留固然,古法之形式不得不随 时而变,但其精神乃一脉相承,中有少变,亦未动摇其整体根基。正是其文化精神,使得吾国法律 可大可久!很多近人今人亦从精神上肯定中华法系,事理使然也。然此民族伟业,竟渐趋消亡,若 不能探知圣贤良法美意,深感愧对祖宗先人!若不明自家法律精神,吾国吾民,情何以堪! 于是,笔者不揣鄙陋,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尽力深入古人法律生活、尤其是古人观念世界, 力图把握中华法系之精神,乃认为存在一种根本性的、总体上的、亘古不变的核心法律精神——情 理精神。以此为基,“情理”法之提出乃水到渠成。“情理法”与“礼法、儒家法(伦理法)”之类提 法不同,与“道德法”范畴更是大异,其关键在于所采用之“内外层级论”思维路径:把中华法系 之方方面面分为数个层级,在内外结合中统摄其躯体与灵魂。 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笔者学力、境界有限,遂仅初步提出“情理法”范畴,及该范畴可能包 含之诸多文化意蕴,尤其是其文化精神上之灿烂光辉,以拓展深化中华法律文化研究之视野。至于 此光辉之详尽内容,非深入吾国传统文化不可了知。而中华文化实非随意臆测所能知之,情理法之 文化意蕴,说不能尽,本文所谓“初探”,即论述其文化意蕴之广大范围,提出一种今人理解传统法 文化之简明路径,其具体内容则未能详论。所愿者,抛砖以引玉,冀海内外智者贤达,共探此大益 于吾国吾民、以及天下宇宙之“情理”法! 一、“情理是中华法系的普遍标准 通过对我国古代司法实践、精神依据、立法贯彻中的“情理”进行实证考察,并且引用近现代 诸多学者的类似看法,@霍存福先生认为,我国古代法律中的情理(精神):发韧于古人断狱的司法 要求,扩展于古人对法律依据、法律精神的理解,贯彻于古代的立法之中,分化于近代社会的巨变 过程中。④整体上而言, 对法的情理性理解,在古代中国形成了一种特别的现象.首先,作为一种形而上的探求, 将情理作为“法之原本”“法之本原”是一种意义的追寻.人们发现了法律之上或法律之外的 作者简介:邓勇,吉林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m为了集中研究视野,“知之为知之”,本文在狭义上使用“中华法系”这一范畴,意指从汉代到清末(公元前202 年一1840年)的中国法律,汉代以前以及整个古代东亚国家的法律,本文不作具体论证,将来研究或可拓展至此。 至于本文对中国文化与古代法律精神的论述。则必定涉及周朝乃至更古老的时期,因为周孔教化对汉代至清末的 社会治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另外,为了表达的需要,如果不作特别说明,本文在同等意义上使用“古代法 律”和“中华法系”。 蕾对于中华法系及其文化精神.许多近代思想家早有深刻研究,比如陈顾远先生、李钟声先生、张金鉴先生、粱启 超先生、丁元普先生、张天权先生等,他们学问精深,对中华法系的赞叹之情实发自内心。其论述丰富充实,本 文不具引。请参见俞荣根先生对中华法系学的系统总结,俞荣根等编著:《中国传统法学述论——基于国学视角》,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西由于篇幅所限。此处仅概述霍先生观点。详尽论证请看霍存福:《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文化性状与文化追寻——情理 法的发生、发展及其命运》,《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3期。 ①实际上,近代“礼教派”和“法理派”的分裂与争论,并没有终结中国法律中的情理精神,霍先生对近代法律精 神的研究是其对古代情理精神研究的继续。参见霍存福:《“合情合理。即是好法”——谢觉哉“情理法”观研究》, 《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1期。 489 中国法律史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2009’年会会议论文集 价值。……其次,将情理探求司法技术化,使得类似近代的一系列法律原则和原

文档评论(0)

lyxb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