萸黄连“以热制寒”药性差异性的研究概况.pdfVIP

萸黄连“以热制寒”药性差异性的研究概况.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论与综述 萸黄连“以热制寒’’药性差异性研究概况 蒋俊让,贾晓斌1∥,薛琛1,蔡宝昌3,吴皓3 (1.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新型给药系统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释药系统 重点研究室,南京,210028; 2.江苏大学药学院,镇江,212013; 3.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药炮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29) 摘要萸黄连是“以热制寒”的经典药物,本文从寒热药性的本质入手,总结了寒热药性 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在整理了中药药性研究的现有技术方法和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根据萸黄连 寒热药性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萸黄连寒热药性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萸黄连;寒热药性;研究概况 萸黄连是取吴茱萸汁炮制黄连,去萸不用,去药存性。炮制目的是用药性辛热的吴茱萸来抑制 黄连的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的同时又增强黄连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的功效,主要用于积 滞内阻、胸膈痞闷、胁肋胀满、下痢脓血等症【l】。萸黄连是“以热制寒”的“反制”炮制经典,充分体现 了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但迄今萸黄连炮制前后药性差异性的研究较少且其药性相关的物质 基础仍不明确,亟待解决。 1寒热药性本质研究 药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通常所说的药性主要是指中药的四种性气,即寒、热、温、凉,这是 中药最基本的属性【u。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所谓“入腹则知其性”; 《素问》中论述:“所谓 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这都说明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总结出来 的,它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是相对的【2]。寒热药性是历代医家的经验总结,随着现代各药学学科 的发展,开始了对中药寒热药性本质的探讨。 1.1寒热药性与化学成分相关性研究 小菅卓夫等【3】发现附子、乌头、细辛、吴茱萸、川椒、高良姜、丁香等均含有去甲乌药碱,并 证明去甲乌药碱具肾上腺素p受体兴台剂样广泛的生理作用,与祛寒药作用相符,认为去甲乌药碱 是温热药的物质基础之一。有人认为具有共同药理效应的一些有效成分均为药性的物质基础,如寒 凉性中药一般具有解热、镇静、降压、抗菌作用,黄芩碱、小檗碱等成分都不同程度具有这种作用, 从而认为这些有效成分为中药寒凉性的物质基础。 严永清【4,5】对460味常用中药的化学成分作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辛温药大多含有挥发油成分, 占含这类成分药物的44.9%;苦寒药的化学成分复杂,以生物碱为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物中,苦寒药 约占1/3,特别是清热药和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物多为苦寒药,并以生物碱为主要成分。苦寒药中含有 苷类化学成分者,也较其它气味药物为多,包括葸醌苷、强心苷、皂苷、黄酮苷等。甘平药的化学 成分除含糖类较多外,相对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维生素类成分较多。 许多文献报道中药的寒热与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含量有一定关系【6’7】。有学者分析了铁、锰、 铜、锌四种元素含量及比例与药性的相关性,发现中药药性与铁、锰元素含量有密切关系【8】。盛良【9】 认为中药的四性在于所含的化学元素具有寒热温凉四性。一般说来给出电子为碱为寒凉,接受电子 为酸为温热。酸碱有强弱之分,故有四性;酸碱平衡者即为平性。黎晓敏等【l0】检测了368味中药的11 种无机元素,其中寒凉药169味,温热药125味,平性药74味,并借助计算机分析比较了被测各元素 基金项日 江苏省中药炮制重点实验审开放课题(ZYPZ002),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专项(2006)。 通讯作者贾晓斌。Tel:(025E—mail:jxiaobin2005@hotmail.com; .137.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与中药寒凉、平、温热间的关系:富含无机元素,尤其是高铁、低锰是寒凉类中药的元素基础;含 元素总量低,尤其是低铁、高锰是温热类中药的共同属性;低钾可能是平性药的元素谱征。有研究 者认为,含zn高的中药为寒性,如羚羊角、牛黄的含Zn量均较高。 基于上述研究,不难看出中药药性与中药中各种成分、组分密切相关,并且是其中各类成分、 组分的综合体现。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也应该是其复杂体系中各类成分、组分作用于机体

文档评论(0)

bb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