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何其芳诗歌格律的实践和探索.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何其芳诗歌格律的实践和探索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冯雷 【摘要】何其芳的创作体现出高度的艺术探索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尤其是 在诗歌的形式、格律问题上.受“新月诗派”的影响,在何其芳早期的诗集《预 言》中便已显现出较强的格律特色。经过四十年代的酝酿,建国后,何其芳又提 出了“现代格律诗”的理论。梳理何其芳在诗歌形式问题上的持续实践和探索, 不仅可以呈现何其芳的艺术特质,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贯穿何其芳一生的在艺术上 的自觉探索,进而重新思考学界过去“思想进步,艺术退步”的评价。 【关键词】何其芳格律 《预言》 现代格律诗 如果片面地只强调诗歌的内容,把诗歌简单地同经验世界的表达等同起来, 则势必会造成诗情的泛滥,反而会影响到情感的集中和凝练。所以诗歌必须经过 一定的形式技巧的打磨,来给思想和情感以适当的安排。早期“新诗的诞生是 着眼于对中国传统诗歌格律的叛逆的。“他们的力量是大的,方面是多的;其中 最引后人注目的,就是音律的破坏。’’Ⅲ而随着“新诗的发展,鉴于自由诗与 散文的暖昧关系,更深层次的是出于对汉语现代性的吁求,一些诗人开始致力于 引进和增多诗体,着重探索现代汉语环境下的形式格律问题。“新诗格律的探讨, 显示了迄今为止关于新诗与现代汉语之关系的最具深度的思考,它具有严密、系 统的理论承传性。”乜1而何其芳正是这种传承序列当中及其重要的一环。何其芳 的创作经历体现了高度的艺术探索的自觉意识,在其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最 能鲜明地体现他艺术探索自觉性的莫过于他在诗歌形式问题上的持续实践和探 索。他从不自觉的实践格律体到转而写自由诗,后来又转而自觉地进行“现代格 11J刘西渭(李健吾):《鱼目集——卞之琳先生》,《咀华集》,上海、重庆、汉口:文化生活出版社,1947 年5月版,第128页。 嘲张桃洲:《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43页。 律诗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在何其芳多方面的文学遗产当中,诗歌形式问题 的论述是最值得认真清理并加以继承的,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这方面的 研究又恰恰是最不充分。这主要是由于研究者普遍对于形式问题的严重隔膜,由 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多数诗人、学者都不了解现代汉语诗歌形式问题的精义,这 是应当引起警惕的。 《预言》集的格律特色 卞之琳先生曾说“其芳当年在新诗格律上还只学《新月》派的一支,当年还 是占主宰地位的一支或一种倾向,就是按字数整齐或对称建行。他后来主要写自 由体,从没有理会‘音尺’、‘音组’等说。只是到解放后,他在自由体新诗以外, 感到另有建立新格律体的需要,在自己的探索中得出了以‘顿’建行说”。口3这 句话大致勾勒出了何其芳在诗歌形式问题上所走过的路,只不过略显粗疏。 何其芳早年确曾受过“新月诗派作风的影响,1931年他曾以“蔌荻’’的 为名在《新月》上发表过长诗《莺莺》,这是一首爱情诗,全诗共28节,每节6 行,每节的第4、5句向后缩进两个字,并且每节的前三句在句尾押~个韵,最 后两句句末换押另一个韵,用韵较宽。此外结合何其芳用‘‘秋若的笔名发表在 《红沙碛》上的一些诗歌来看,在诗节的整齐匀称和韵脚的安排上,都明显看得 出徐志摩、闻一多等格律创见的痕迹。尽管在诗集《预言》里,诗人基本摆脱了 那种机械、生硬的格律实践n1,但《预言》里的诗也并不就是纯然的自由体诗歌, 而是掺杂了许多极富匠心的形式格律因素,因此回过头来也可以说,何其芳早期 所受到的“新月诗派’’的影响是一种良好的诗艺锤炼,也是一种严肃的艺术态度 的培养,这两点是何其芳受用终生的。建国后,诗人在文章中曾经写到:“写自 由诗的人如果先受过写格律诗的训练,也或许不至于把诗这种最集中地表现我们 的生活和感情的文学形式降低为冗长无味的散文的分行排列。”乜1这也完全符合 131卞之琳:《何其芳晚年译诗(代序)》,《何其芳译诗稿》,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8 页。 111或许是出于凑足音节或补足诗形等方面的考虑,诗人有时将完整的一个词斩做两段,例如在《莺莺》中 有这样的诗句:“又像是~颗天/上的殒星灿然明灭”、“是何处发出这/样幽抑哀怨的悲声?”、“她想那 样爱她/的人怎会对她失言”。这种处理显得较为机械,也不符合阅读习惯。 [2J何其芳:《更多的作品,更高的思想艺术水平》,《关于写诗和读诗》,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年11月 版,第21页。 何其芳本人的创作情况,是经受了实践检验的。

文档评论(0)

hnlhfd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