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医“痰病的临床特征
潘桂娟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
【摘要】“痰”具有逐渐蓄积.流动不测、黏滞胶着、秽浊腐败、凝结积聚,致病怪异
等特性.人体内一旦有痰生成,且达到一定程度而不能消除时,则“蒙蔽神明”、“阻滞气机”,
“壅塞血脉”、“泛溢肌腠”、“积聚成瘤”或“宿痰失道”,从而引发临床表现复杂而怪异的
“痰病”.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痰病的独特临床特征,是正确地诊断“痰病”和有效地防治“痰
病”的关键.本文从体征.症状、证候三个方面,就痰病的基本临床特征进行概要总结和阐
述,以期为痰病的诊断及防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医;痰病;临床特征
痰,具有逐渐蓄积、流动不测、黏滞胶着、秽浊腐败、凝结积聚、致病怪异
等特性。人体内一旦有痰生成,且达到一定程度而不能消除时,则“蒙蔽神明”、
“阻滞气机’’、“壅塞血脉’’、“泛溢肌腠、“积聚成瘤”或“宿痰失道,从而引
发临床表现复杂而怪异的“痰病’’。故中医学自古就有“痰生百病、“痰生怪病’’
的经验之谈。把握痰病的体征、症状、证候的基本特点,对于在临床上正确地诊
断痰病和有效地防治痰病,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本文基于古今有关痰病诊断的
理论与实践,仅就痰病在体征、症状、证候方面的基本特点总结如下:
1痰病的体征特点
神志忧思过虑,心烦多怒;或失心丧志,颠或狂,哭笑无常,或抑郁,或
亢奋;或神志恍惚、呆顿,眼神涩滞而不流利;或时时惊悸,心下怔忪,如畏人
捕,怵惕不安;或终日不言不语,或闭户自言、喃喃不已,语无伦次等。
形色肥胖臃肿,胸腹胀满,四肢沉重;或肌肉松软如绵,指短掌厚,项背、
手足作胀;或形枯发焦,颜面虚浮如肿,眼角常有轻微的反复靡烂;或腮颔肿硬,
似疼非疼;或颈项瘰疬成串,瘿瘤坚实,周身痰核、结节,皮色不变;或皮肤油
垢明显,前阴、腋窝或手足心常泌液渗津,秽气甚大;或面色晦暗,或眼眶周围
晦暗;或皮肤油垢明显,面色光亮油滑等。
舌象舌体较正常人弛纵胖大;舌面津津滑润,甚至清水时时外溢难以自控;
舌苔白腻或黄腻,或黄自相兼,牢覆于舌根部,常年不化,或时消时显等。
脉象滑脉为痰病主脉。关于痰病的基本脉象特征,明代刘默在《证治百
问·痰饮门》专论“痰症之脉’’时指出:“浮大而滑者为风痰,濡软而滑者为湿
痰,浮紧而滑者为寒痰,洪数而滑者为火痰,沉实而滑者为食积痰,浮弦而细滑
者为痰饮,微弱而无力者为气虚痰,虚数而无力者为血虚痰,空大而无力者为水
泛为痰。但临床上痰病并非皆见典型的滑脉。如:清代周学霆在其所著脉学专
书《三指禅》的“老痰脉不变论”中指出,大凡病人呈奇奇怪怪之症,但诊其脉
象,依然圆静和平者,多属老痰之证。其云:“夫痰名不一,其源亦不一,皆足
以变脉,惟老痰隐伏于肠胃迥薄之处,不关五脏,不伤六腑,故脉不变。周学
霆还以亲身经历,描述了老痰积聚年深日久所致幻听、幻视、幻觉、情志失常等
怪症。又如,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说:“痰得涩脉,必费调理。以痰胶
固,脉道阻塞也。左右关脉实大而浮,关上有稠痰也,宜吐之。病人百药不效,
关上脉浮而滑者,痰也。”此外,明代李梃《医学入门》El=“痰厥者,因内虚受
寒,痰气阻塞,手足厥冷,麻痹晕倒,脉沉细也。’’以上,皆是基于临床实践的
经验之谈。
痰质相对于“饮’’而言,痰形稠而浊。一般认为,寒痰青,湿痰白,火痰
黑,热痰黄,老痰胶;病新而轻者清白稀薄,病久而重者黄浊稠粘。但也有特殊
情况,与上述所见不尽相同。如:清·何梦瑶在《医碥》中说,“辨别之法,古
以黄稠者为热,稀白者为寒,此特言其大概而不可泥也。试以外感言之,余尝自
验。伤风咳嗽,痰随嗽出,频数而多,色皆稀白,误作寒治,遂致困顿。后悟其
理,方知为热极所致。盖火盛壅逼,频咳频出,停留不久,故未至于黄稠耳。迨
火衰气平,咳嗽渐息,痰之出者,半日一口,反黄而稠,则火不上壅,痰得久留,
受其煎炼所致,而病亦遂愈。方知黄稠之痰,火气尚缓而微;稀白之痰,火势反
急而盛也。孰谓稀白之痰,必属于寒哉?’’此即所谓痰稀白者火势急而盛,痰
由白而转黄者火势缓而微。当然,还应结合临床其他症状与体征,判断其病势轻
重与转归。
痰味一切痰涎,各有气味。一般情况下,痰新而轻者,昧淡色清白稀薄;
痰久而重者,黄浊稠粘凝结,咯不出,渐成恶味,酸辛腥臊咸苦,甚至带血而出,
或口舌有如嚼椒;痰如蚬肉、破絮、米粒、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