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A股产业并购业务现状分析.doc
A股产业业务并购现状分析IPO堰塞湖现象也让很多企业开始考虑并购这条路,尤其PE资金退出的愿望非常强烈,同时,市场开始出现了依靠并购成长的诸多标杆公司,不断的通过并购推高企业市值,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监管部门已经开始对不同类型的并购进行了区别监管,对产业并购基本采用开放包容式的监管。产业并购将引领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未来已经成为共识,从并购重组统计数据也支持这个观点。总之,对产业并购的海天酱油盛筵,大家都充满了火辣辣的期待。市场各种买卖消息横飞,投行转型并购各种疯跑,到处都是“你快来啊”的使命召唤。上市公司更别说了,要是没有啥并购需求,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但跟需求繁荣相比的是交易数据的冷清,预期中的高潮不仅没来,连前戏都越来越少,结构交易依然艰难。到底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还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产业并购从驱动到诉求再到交易,这个酝酿到发酵的过程到底需要多久,监管政策和市场环境乃至金融工具需要怎样的配合,当下产业并购的雷声大雨点小的原因何在?首先,对于卖方而言,IPO诱惑依然存在,接受并购是个艰难的决定从卖方角度而言,被并购只能是可选择的方式,只要IPO还有一线希望就很难束手就擒。对于企业尤其创始人股东而言,被并购意味着要卖掉企业,其收益跟IPO无法相提并论,前者是把企业当孩子养当猪卖,后者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企业能走到材料申报已经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西天就差一拜了,自然不会轻言放弃。故此,“都可以探讨”说的很多,真正践行的少之又少。其次,PE投资有退出驱动,但尚无法掌握绝对主动作为拟上市公司的财务投资者,PE资金对于产业并购有着更为迫切的现实需求。有些PE投资者能够对创始人的战略方向有些影响。但是多数时候PE和企业创始人更像半路夫妻,一个被窝俩个心眼。另外现在拟上市企业的PE资金都是前几年最火的时候投进去的,成本高导致对并购期望值高。另外,PE股东在企业相对弱势,PE可以煽风点火但通常左右不了大局。故此,对于产业并购而言,PE投资的途径更多不是为了结构交易,而是了解标的公司是否有被并购的价值。再次,高额税负苦不堪言,预期收益镜里看花产业并购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是发股购买资产,对于卖方而言是通过资产认购股份实现证券化。在当前的税赋制度下,产业并购的税赋成本还是很高的,首先对于交易增值需要缴纳所得税,这对于发股并购未进行现金变现的卖方而言是非常难操作的,而结合部分现金变现对于上市公司的资金支付又存在一定的压力,结构交易的难度会进一步增大。同时对于产业并购而言,资产证券化装入上市公司需要履行证监会的审核程序。需要以盈利能力还支撑交易估值,而盈利能力又有历史和未来延续的逻辑性。简而言之,若要估值高需要预期收益高,预期收益高又需要历史业绩帮衬,要体现一贯性就需要过往业绩,通常会涉及巨额补税问题。巨额补税是确定的成本付出,但是重组未来是否一定成功以及交易完成后持有股票未来价值几何,存在不确定性,通常会都令卖方临阵退却,摇头直言算了吧。第四,用做生意的思维去玩并购,灰头土脸一地鸡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专业性比较强,故此企业拟定通过并购成长战略相对容易,但是实施并购就比较难了。但是上市的企业都是优秀企业,企业家都是成功的企业家,尤其产业并购都是跟行业相关,在企业眼中并购交易就是单生意而已,在并购过程中都不免会有自负。由于缺乏交易经验,没有投行参与的并购通常举步维艰。很多交易都是上来就谈价格,咬牙切齿谈了好几个月价格终于达成意见了,发现股价上天了。于是明白了原来发股数才是最重要的,然后就开始谈发股数,股价上下波动也不好谈,交易很难达成。就算价格双方都认可了,评估师进场发现根本评不出来,又开始重新谈直至最后评估师可以接受了。大家皆大欢喜准备开干了,投行和律师进场发现合规性有问题,根本装不进去。费了牛劲搞定了合规性问题,因为交易耗时长股价波动,某高管又涉嫌内幕交易,等高管换了准备启动时,交易对方由因病住院了……对于一单并购重组,有经验的投行的会先判断是否具有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再协调双方进行商业条件的交换,过程中间也会对双方预期进行管理。做到利益平衡并兼顾监管取向等细节。可惜当前上市公司不太认可专业机构服务的价值,当然也跟现阶段投行在并购方面的能力有关。在上市公司眼中,投行不过是IPO帮着在荣大弄材料的工匠而已。第五,买方沉迷虚幻交易优势,缺乏对交易理解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交易价格是眼前利益,而并购战略的实施是长远利益。故此诸多成功案例多年以后回头看,交易价格没有当初那么重要。尤其对于以发股进行产业并购更是如此,交易价格高低并不是唯一因素,还要看发股价,因为二者决定了支付股份的多少。支付股份多少最终影响原股东股比摊薄程度而已,敏感度也没有那么强。但是作为买方的上市公司很难有对并购战略和交易过深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