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秸秆的腐解特征及其培肥增产作用研究.pdfVIP

水稻秸秆的腐解特征及其培肥增产作用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稻秸秆的腐解特征及其培肥增产作用研究.pdf

中国水土保持SWCC2012年第7期 ·51· 水稻秸秆的腐解特征及其培肥增产作用研究 胡宏祥,汪玉芳,何 方,邸云飞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关键词]水稻秸秆;腐解特征;培肥土壤;增产 [摘要]为推进秸秆资源的循环利用,改善农田土壤质量,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水稻秸秆还田后的腐解特征,分析 了水稻秸秆还田后对土壤性质及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秸秆的腐解率一直呈增加趋势,腐解速率早期快后期 慢:水稻秸秆在耕作后还田腐解效果要大于免耕还田;水稻秸秆还田不仅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而且提高了油菜的产量。 [中图分类号]S141.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0941(2012)07-0051一03 我国近些年农业科学技术水平提高较快,农业发展迅速, 急需解决的农业问题,在新的生产条件和农村发展条件下,积 粮食产量呈持续增加之势,农作物秸秆生产量也随之增加。据 极探索与中国耕作制度相适应的秸秆利用新途径,对土壤的可 统计,我国每年生产约7亿t的秸秆,占世界秸秆总量的30%。持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根据江淮 在广大农村,尤其是农业主产区,秸秆资源大量过剩的问题也 地区中部的气候、土壤和农业特点,研究秸秆的腐解变化情况, 监测水稻秸秆还田对培肥土壤和作物增产的效果,以便为更好 日趋突出。在每年的7亿t秸秆中,被利用的不足2000万t,约 97%的秸秆被焚烧、堆积或者遗弃u。J。人们对秸秆的不恰当地调控水稻秸秆还田腐解速度,推进水稻秸秆循环利用,改善 处置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对环境造成破坏,也影响 农田土壤质量提供参考。 了交通安全、社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 1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会问题b。5J。因此,如何做好农作物秸秆的就地转化成为一个 1.1研究区概况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项目(KJ2010A113);国土资源 l1 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1010—05) 翠园试验场进行。试验点气候为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 相对较好,阶梯型滑坡和凸型滑坡次之,凹型滑坡稳定性最差。 游治理对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经过上述计算和分析,从总体上掌握了陇东地区不同类型黄土 版,2006,34(8):149—154. 滑坡的稳定性特征和影响因素,为下一步研究各类黄土滑坡的 [7]张立荣.甘肃陇东黄土高原黄土潜水水文地质特征浅析 治理措施打下了基础,也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实施减灾防灾 [J].西部探矿工程,2009,21(7):158—162. 和建设规划提供了参考。 [8]王洪德,王爱军.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泾川县、崇信县和 崆峒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R].保定:中国地质调查 [参考文献】 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2010:25—56. [1]吴玮江,王念秦.甘肃滑坡灾害[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9]王维升,万鑫.浅议黄土滑坡的分布规律及形成条件[J]. 社,2006:16—55. 灾害学,2001,16(2):82—86. [2]张龙,白福.甘肃省滑坡地质灾害特征和危害研究[J].西[10]姚清林.中国西北黄土地区地震崩滑的分布与宏观影响 部探矿工程,2009,21(10):150—152. 因素[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7,30(1):41—47. [3]杨强,孙秀娟,王爱

文档评论(0)

docinpf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12202040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