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惠王居“宛郊”试释.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楚惠王居“宛郊”试释.doc

楚惠王居“宛郊”试释 ——兼谈古文字中的几个相关字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杨蒙生 《清华壹·楚居》中有一地名,凡二见,字形作: 清华壹·楚14 至献惠王……于=澫=(澫,澫)(徙)居=郢=(鄢郢,鄢郢)(徙)居~。王大(太)子以邦(复)于郢,王自~(徙)(蔡)…… 整理者释为“吁”,解作“地名”而无说。文后注释指出,同一地名又见于包山简。 蒙按,注释之说甚是。包山简中,此地名凡三见,均作合文: A. 包山169 癸亥,郢司悳秀,~人 B.包山175 己亥,~新官宋亡正 C. 包山175 辛亥,妾妇嫌我~尹肷 尽管目前学界对《楚居》地名的释为“吁”并无异议,但从学者们对包山简字形的讨论来看,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为方便讨论,现将有关包山简字形的各家说法揭次如下: 包山简整理者释为“”,认为右下部的“=”号是省简标志。张守中先生以为不识。在与曾侯乙墓钟铭、等字形对比之后,黄锡全先生将之隶定作“”,释为“嗣”,解作“此合文为地名,其地待考。”何琳仪先生则认为,字形右下“=”号表示“司”之与“子”之借用,字形本应作如《集成》319.2曾侯乙钟之,可隶定作“”,释为“”,汤余惠、李守奎等先生从之。李运富先生以为是“邑”合文。刘信芳先生指出:“原简为合文,其右下部件作‘于’”,它应是“于”合文,读为“司吾”,即《汉书·地理志》东海郡之司吾县。张亚初先生隶定作“”而无说。陈伟先生说:“此字所从与上博竹书《周易》2号简用为‘需’的字近似,待考。”李学勤等先生认为,此即清华简“吁”地名合文,“”与“”共享“口”旁。 值得注意的是,近来赵平安老师撰文,表达出与众不同的观点。他把曾侯乙墓钟铭字形与前引包山简地名字形区别开来,只将之与《楚居》简11的字放在一起考虑。通过分析字形的成因,结合古文字中的讹混事实和相关辞例,赵老师释此字为“乳”。它在钟铭中读如字,训为“柔也”;在《楚居》中读为“孺”,即“孺子”,“孺子王”是指诸王之中处于子侄辈的王。 同样值得重视的,还有李家浩先生的观点。李先生在改释甲骨文北方神名“伏”为“勹”(音宛)和战国文字旧释从“宛”诸字应从“勹”(音宛)的基础上,认为字形体中的“口”为多加的无义形体,旁与应是异体关系。他又以此说为基础,进一步结合称谓逻辑和词语结构,将《楚居》篇中的(简11)和《系年》篇中的(简97)隶定作“=”,为“子()”二字合文,即指楚王“子菌”。在文章第二部份的末尾,李先生提到本文所要讨论的清华简和包山简中的地名。在将二字隶定作“邭*吁”之后,他从音韵学的角度展开讨论,认为此地很可能是《越绝书·外传纪策考》“范蠡其始居楚也,生于宛橐,或伍户之虚”中提及的楚国地名“宛橐”。 蒙按,综合考虑古文字中的混形事实和相关辞例,我们以为,尽管李先生的新说较为系统,但其中的有关立论基础(如将与视为异体关系)似乎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相比之下,赵老师的说法不仅与字形一致,更与古文献密合,应当可信。当然,对我们来说,在清华简《楚居》和《系年》二形出现之前,学者们的有关讨论无疑也是很有价值、不容忽视的。 从字形看,包山简中的地名,只是清华简二字的合文写法,它虽与作为单字的“乳”字形似,却并不相同。类似的例子也见于古文字当中,例如“百”字的(考古1973:1齐明刀)形与“金”字的(货系711)形相似,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抛开辞例等其它因素,贸然判定它们是同一个字。 同样地,包山简和清华简中的这个地名也未必就是“乳”字。我们认为,此地名的合文与析书写法可分别隶定作“=”和“号”,均读为“宛郊”,即东周时期楚国的冶炼中心“宛”地近郊,在今河南南阳附近。它作为楚国都城的情况或与《楚居》简10“承(蒸)之埜(野)”用作楚都的情形相似。 首先,我们来看字。 众所周知,如前举“百”、“金”二字形体那样,古文字中的相同形体可能有不同的来源。字右上所从形体的来源也应当比较复杂。以目前所见出土材料看,它至少与司、勹、夗,以及相关饰笔构形等诸多形体有关。 因此,学界将之隶定为从邑、司声的“”是可以理解的。若单看字形,此说也确有一定的依据。毕竟,战国文字“司”字形体中确有与此形右侧所从相类者,如: (1)上博三·中9 是故有~不可以不先也 (2)上博四·曹23 君如亲率,【27】必聚群有~而告之:“二三子勉之,过不在子,在【23上】寡人【51下】 (3)上博二·容23 舜……乃立禹以为~工 (4)包山175 九月戊戌,鄱君之~马。 尽管如此,这并不足以完全否定掉该字释读所存在的其它可能。 对比清华简与包山简中所谓的“吁”之形可知,字右上均作横笔短折粘连状,并无一例作“司”字正常写法如(玺汇0065)、(侯马195:1)、(集成11131司马望戈)、(玺汇0010)、(秦泥考1123)者。 在综合分析前引

文档评论(0)

gsgtsh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