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贺诗歌通感手法运用的艺术价值
摘 要:李贺,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他在创作中从不蹈常袭故,而是力创新意。和现实主义写实有所不同,李贺的诗歌采用的是主观写心的手法。即为了表达自己激愤、压抑与迷惘感伤相交错的悲苦心情,诗人通过对外在事物的扭曲、变形、重组,构造扑朔迷离、虚幻荒诞的诗境。在这个意象重组的过程中,通感修辞手法起了重大作用。
关键词:李贺 通感手法 艺术价值
李贺,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一千二百年来他在诗坛上一直享有声誉,被称为“鬼才”。他的诗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他讲究字句锤炼,构思奇特,想象丰富,下笔毫无庸俗之意。毛泽东曾认为“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实在值得一看,这充分肯定了李贺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艺术地位。
统观李贺的诗歌,不难发现,他在创作中从不蹈矩袭故,而是力创新意。从诗歌的题材意象和表现手法来看,他的诗歌并不是单一的现实主义诗歌或浪漫主义诗歌,而是既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具有独特的风格。这是因为,他的诗歌并不全是对现实世界实物的反映,而常常是摒弃真实世界去追求虚幻的世界。和现实主义写实有所不同,李贺的诗歌采用主观写心的手法,即为了表达自己激愤、压抑与迷惘感伤相交错的悲苦心情,诗人通过对外在事物的扭曲、变形、重组,构造扑朔迷离、虚幻荒诞的诗境。在这个意象重组的过程中,通感修辞手法起了重大作用。
通感也称为“感觉转移”,往往表现为由一种感觉引起对另一种感觉的联想。李贺在进行诗歌的艺术创作时,常常把眼光不仅仅局限在描写的对象上,而是抓住事物的某一典型特征,充分发挥丰富的联想,利用通感手法触类旁通来表现他对美的发现和理解。在多种感官互通中,视觉和听觉的互通是最常见的。李贺诗中的这类互通也最为多见。“山莹泣清漏”(《感讽·其五》),就是以听感来写视感;“军吹压芦烟”是以视感来写听感。触视互通之例在李贺诗中也不乏其数。“缸花夜笑凝幽明”中的“凝”就是用触觉感受表现视觉感受。在李贺的诗歌中,这两种通感形式是运用得最多最广的,然而他又不仅仅局限于此,我们可试举一二:“关东酸风射眸子”是以味觉写触觉,“依微香雨清氛氟”是以嗅觉写视觉,“石涧冻坡声”是以触觉表现听觉,“松柏愁香涩”则是视、嗅、味三觉的互通。在李贺诗歌中,通感的各种类型都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我们可以发现,诗人李贺运用通感手法对同一事物加以描写和形容,使他的诗句犹如锦上添花,意蕴无限。下面,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具体来看通感手法在李贺诗歌运用中的艺术价值:
一、通感手法的大量运用,使李贺诗歌中的形象更加丰富饱满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由于艺术家沉浸于强烈的构思意境,于是出现了如“相应论”大师波德莱尔所说的那种情况:“凭想象和他的敏感可以看出不同事物的互相感应。”此话反映在诗歌上则更为生动,艺术形象所引起的各种感官反应,常常在诗人特殊的主观感受里统一起来,并使之表现得格外新鲜真切。李贺是一个强调自我感受的诗人,他运用通感手法塑造形象的诗句很多,如“冷红泣露娇啼色”(《南山田中行》),“海绡红文香清浅”(《秦王饮酒》),“愁红独自垂”(《黄头郎》),“苦风吹朔寒”(《感讽六首·其二》)等。其中“冷红泣露娇啼色”一句,“冷红”是以触觉写视觉,“娇啼色”是以听觉写视觉。短短一句七言诗,通感手法连用两次。他皆类此。
李贺善于借助通感手法,连续地把十分细微的情思和转眼即逝的直观幻觉同外界的客观事物联系在一起,并把它们转化为一组组生动的艺术形象,使之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这方面,表现得最突出的就是《李凭箜篌引》。诗人为了让读者领会李凭弹箜篌时的高超技巧,运用通感手法,把听觉形象巧妙地转化为视觉形象。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第一句写高弹,声音清脆悦耳和缓,像凤凰在鸣叫,美妙异常;第二句写低弹,声音像芙蓉泣露,曲调幽咽惨淡,如泣如诉,十分感人。诗中香兰发笑,也就表明了乐声的幽美,使花都笑了。用“泣”和“笑”两字,将毫无生命的自然景物立即写活了,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芙蓉在哭泣,兰花在微笑。这两句写高、低音的突然转变,形象贴切,与乐声相融合。这样诗人不仅把听觉转化为视觉形象,同时又在听觉和视觉形象中给我们嗅觉的感触。“十二门前融冷光”一句,融音响、色彩、芬芳于一体,集听觉、视觉、嗅觉于一身,给人一种多种形象交集的特殊美感。
人们认为李贺是一个形象思维运用得很好的诗人,这是不无根据的。李贺的特殊本领之一就是善于运用通感手法来捕捉形象,从而达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我们看他“毒蛇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罗浮山与葛篇》)两句,写暑热,他不提毒热的太阳,不提汗流浃背的人们,也不提干枯的禾苗,而是别出心裁地选择了“蛇洞”和“江鱼”两个视觉镜头,给读者触觉的感受。第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