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是开拓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现代科技创新功能奠基人.pdfVIP

竺可桢是开拓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现代科技创新功能奠基人.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学哲学与地学文化 竺可桢是开拓中国传统科学文化 现代科技创新功能的奠基人 宋正海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竺可桢(1890~1972)是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一代宗师, 中国科学事业受人爱戴的领导人之一。人们已清楚他是中国近代地 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在气候变迁、物候、农业气候、自然区划 和科学史等领域,有杰出的成就。但是对他在科学史上的成果了解 不多,除了想起他创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和发表体大思精的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宏文,其他就不太清 楚了。 竺可桢博古通今,但他首先是中国科学事业主要领导人,肩负 着发展现代科技的重任,所以由他奠基、领导的“发掘中国古代 科技成就”事业并非只是为发掘而发掘,满足于证明近现代科技 的某些概念、理论、方法和成果在中国古已有之,更关心是古为今 用,即要开发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现代科技创新功能。这样的史学 工作必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巨大开拓性。现已清楚,有关中国古 代科技成就的研究涉及两门研究对象完全不同的学科,即研究认识 史的自然科学史与研究自然史的历史自然学。所以本文评述就不能 再用“自然科学史”这一学科,而同时包括这两门学科。 一、在历史自然学上的杰出贡献 历史自然学是应用古代自然记录,探索人类文明古代时期宏观 j .372 地学文化的历史传承 自然界的状况、演化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一门在中国崛起的发挥民 族文化优势的现代自然科学。历史自然学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开 始独立前,一直是在科学史中得到发展的。 在历史自然学各分支中,历史气候学发展最早、成就最大。这 与竺可桢的贡献分不开的。他在应用历史资料的研究中,气候变迁 是他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个领域。 1925年他连续发表4篇历史气候学文章:《南宋时代我国气候 学之揣测》(《科学》第10卷第2期)、《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 (《东方杂志》第22卷第3期)、《日中黑子与世界气候》(《科学》 第10卷第6期)和《中国历史上之旱灾》(《史地学报》第3卷第 6期)。以后他不断地搜集中国和世界气候变化的资料,包括考古、 动植物分布、冰川进退、雪线升降、河流湖泊冻结、气象观测记录 等;他对我国古代文献由经史子集以至方志、游记、日记无不广征 博采,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日积月累, 逐渐形成较完整的体系。 1972年他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文 (中文稿载《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英文稿载《中国科学》 2000年,黄河流域年平均温度比现代高20℃,冬季温度高3℃一 50℃,与现在长江流域相似;后3000年有一系列的冷暖周期,每 他还认为气候波动是世界性的。这一论文立论严谨、体大思精,因 而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推崇和介绍。此文除中文版外,还有英、 德、法、日、阿拉伯和世界语等版本。此文不仅标志着历史气候学 的奠基,而且也显示了中国古代异常丰富的自然记录在当代气候变 迁和全球变化研究中有着特殊作用。英国《自然》周刊评价说: “竺可桢论点是特别有说服力的,着重说明了研究气候变迁的途 径。西方气象学家无疑将为获得这篇综合性研究文章感到很高兴” ·373· 地学哲学与地学文化 (转引自《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前言)。 在历史气候学上另一大贡献是历史物候学。他一方面重视物候 的观察记录,自1921年留学回国的第2天直到1974年逝世的前一 天,每天观察记录物候和天气,另一方面广泛收集历史物候资料, 他与宛敏渭合撰的《物候学》(科普出版社1963年)一书中收集 有丰富的历史物候资料和研究成果,这在其他国家的物候著作中是 少见的。 座蟹状星云的位置与中国《宋史·天文志》等古书所记录的1054 年(北宋至和元年)的客星(超新星)的位置相近,估计两者可 状星云就是中国1054年超新星爆炸的遗迹。于是中国古代客星记 录显示了巨大的现代天体演化学价值。1952年原苏联无线电天文 射电源与中国古籍记载的369年(东晋太和四年)客星有因果关 系。这些连续的重大发现,使世界天文学界十分兴奋,开始重视中 国古代客星

文档评论(0)

july7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