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华竹简《祭公之顾命》校补.doc
清華竹簡《祭公之顧命》校補
(首發)
蕭旭
靖江市廣播電視台
釋文據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祭公之顧命〉研讀札記》。
(1)王若曰:“且(祖)(祭)公, (哀)余少(小)子,(昧)亓(其)才(在)位。”
按:今本《逸周書·祭公》作“王若曰:祖祭公,次予小子,虔虔在位”。次,讀為嗞。《說文》:“嗞,嗟也。”字亦作咨,《玉篇》:“咨,嗟也。”《漢書·韋玄成傳》玄成詩:“咨余小子,旣德靡逮。”後漢傅毅《迪志詩》:“咨爾庶士,迨時斯勗……咨予小子,穢陋靡逮。”“咨”為嘆詞,與簡本作“哀”義近。劉師培曰:“‘次’疑‘欥’訛,《說文》:‘欥,詮詞也。’引《詩》‘欥求厥寧’,則‘欥’、‘聿’古通。或曰:‘次’當作‘汶’,‘汶’、‘閔’同。”陳漢章曰:“魏氏源《書古微》云:‘次字未詳,疑為譌。’朱釋刪去‘次’字,大謬。劉《補正》引或說云:‘次當作汶,汶、閔同。’或說是也。……蓋閔、汶聲近,汶、次形近,故譌。”諸說並未得。,讀為蔑,實為勱,勉勵也。上古多用雙音節詞“蔑曆”,音轉為“蠠沒”、“密勿”、“黽勉”,又作“僶勉”、“僶俛”、“黽俛”、 “僶未”、“勉勿”、“未”、“僶僈”、“密勿”、 “閔免”、“閔勉”、“侔莫”、“劺莫”等形。與今本作“虔虔”義合。
(2)(旻)天疾畏(威),余多寺(時)叚(?)懲
按:今本《祭公》作“昊天疾威,予多時溥愆”,孔晁注:“溥,大也。言昊天疾威於我,故多是過失。”叚,讀為嘏,《說文》:“嘏,大、遠也。”字或作夏、假,《爾雅》:“夏、嘏、假,大也。”《方言》卷1:“嘏,大也。秦晉之閒,凡物壯大謂之嘏,或曰夏。”又“夏,大也。自關而西秦晉之閒,凡物之壯大者而愛偉之謂之夏,周鄭之閒謂之暇(嘏)。”《廣雅》:“夏,嘏也。”《御覽》卷21引《尚書大傳》:“夏者,假也。”並一聲之轉。“懲”當作“愆”,形之譌也。假愆,即“溥愆”,今言大錯。《書·文侯之命》:“嗚呼,閔予小子嗣,造天丕愆。”孔《傳》:“言我小子而遭天大罪過。”“假愆”亦即“丕愆”也。
(3)隹(惟)寺(時)皇上帝厇(度)亓(其)心,卿(享)亓(其)明悳(德)
按:厇,原釋文讀為“宅”。今本《祭公》作“維皇皇上帝度其心,寘之明德”,孔晁注:“天度其心所能,寘明德於其身也。”“寘”當作“著”,形之譌也。之,猶其也。著之明德,彰明其明德也。簡本作“卿”者,亦彰明、彰顯之義。《說文》:“卿,章也。”《廣雅》同。《白虎通義·德論上》:“卿之為言[章也],章善明理也。”《初學記》卷12引《釋名》:“卿,章也,言貴盛章著也。”《書鈔》卷53引應劭《漢官儀》:“卿,彰也,明也,言當背邪向正,彰明道德也。”此簡“卿”字正可發明《說文》古義,至可寶貴。考《大戴禮記·小辨》:“發厥明德。”“發”亦彰明之義,《廣雅》、《玉篇》並云:“發,明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晉君宣其明德於諸侯。”“宣”亦彰明之義,《詩·淇奧》《釋文》:“咺,《韓詩》作宣。宣,顯也。”王引之曰:“宣昭,猶言明昭。”又“宣朗者,明朗也。”《易·晉》《象》曰:“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子夏易傳》卷4:“明出地上大明之道,可進之時也,君子著其明德,求上知之。”昭亦明也、著也。並可與此簡印證。
(4)(付)畀四方
按:今本《祭公》作“付俾於四方”,孔晁注:“付與四方。”丁宗洛、盧文弨並改“俾”為“畀”。俾讀為畀,不煩改作。《慧琳音義》卷10“俾爾”條引《韻詮》:“俾,與也。”《書·周官》序:“王俾榮伯作賄肅慎之命。”《史記·周本紀》“俾”作“賜”,是史公正讀俾為畀也。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
鏈接:/SrcShow.asp?Src_ID=1375
收稿日期:2011年1月11日 發佈日期:2011年1月11日 頁碼:2/3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祭公之顧命〉研讀札記》/SrcShow.asp?Src_ID=1354。
並轉引自黃懷信《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24--925頁。
“蔑”讀為“勱”,參見于省吾《釋“蔑曆”》,《東北人民大學人文科學學報》1956年2期。又參見范常喜《金文“蔑曆”補釋》,/SrcShow.asp?Src_ID=1369。
參見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卷5,阮元嘉慶九年自刊本。
參見蕭旭《唐五代佛經音義書同源詞例考》之《“蠠沒”考》,第二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9年上海)。
參見王念孫《廣雅疏證》、錢大昭《廣雅疏義》,並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35頁。郝懿行《爾雅義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0--11頁。錢繹《方言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57、63頁。
參見王引之《經傳釋詞》,岳麓書社1984年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