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命的格调》 作文评讲 馥郁是丹桂的格调,温润是美玉的格调,寂静是钱钟书的格调。正如性格与命运的关系一样,格调也影响着人生。钱钟书先生的一生安于寂静,却创造了不平凡的人生。 请以“生命的格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提示语”加“命题”的作文题。该题的“提示语”中,先列举两种植物的格调,形象的告诉考生什么是“格调”,然后由物及人,指出钱钟书先生的“格调”是“寂静”,进而解说“格调”对人的影响。应该说“提示语”在帮助考生审题方面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格调”一词虽然常见,但学生对它的把握只是停留在使用上,而对该词的词汇意义就不甚了了。同时,说钱钟书先生的格调是“寂静”,也似乎不妥当,这些都无形中又加深了审题的难度。 “格调”一词在词典上的义项有三:(1)诗歌的格律声调。亦泛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如:这部影片内容低俗,~不高;苏辛词~豪放。(2)指人的风格或品格;风度,仪态。如:谁爱风流高~,共怜时世俭梳妆。(《唐诗纪事·秦韬玉》)。(3)风貌,景象。如: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变化而又和谐。(《雨中登泰山》)君知否?雨僝云僽,~还依旧。(陈亮《点绛唇·咏梅月》)。 学生写作时容易涉及这样一些相关概念:人生境界和品位(审美趣味、人生追求)、思想情操(高尚、卑鄙、诚实、虚伪等)、个性特点(沉静、豪放、张扬、内敛、洒脱等)、处世态度(乐观、积极、悲观、消极等)。应该说该命题的取材的范围是宽泛的。值得注意的是,该题写作时学生极易犯两种错误:一种是“偷换论题”,比如先提出“生命的格调是奉献”,接下来一直围绕“奉献”来写,而把“生命的格调”人扔在一边。第二种是“贴标签”,就是先叙述一个故事,结束时加上一句“这就是生命的格调”一类的话语,以示所谓的“扣题”。 该题在文体上也没有明显的文体倾向,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写成记叙文。写成议论文,可以扣紧什么是“生命的格调”展开议论,也可以论述如何让生命具有高雅的格调,还可以用对比的手法阐明生命应该具有什么格调。只要观点明确而集中,富有现实针对性;事例能围绕观点,分析精到;见解独到,鞭辟入里,都可以敷衍成优秀的作文。写成记叙文,可以叙述一个与“生命的格调”相关的故事,从中得出关于人生、社会的启示,也可以记叙一个生命格调形成的过程。总之在文体的选择上考生有着十分充裕的时空。 【思路点拨】 题中两个关键词“生命”与“格调”所包含的对象相当丰富,这就给考生以相当大的思维空间和选材空间。审题的紧要之处,是对题中“格调”一词的理解,结合题中引语,尤其是题中的“人生”、“一生”、“生命”等字眼,可推知文题旨在引导考生对“人的风格或品质”进行思考。当然,题中“生命”一词涵盖的范围很广,在人类之外,枯荣的草木、生息的走兽等等,都具有“生命”的特征,考生均可将它们诉诸笔端,来揭示生命的真谛。但不管怎么样,文章都应与人生联系起来,以体现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立意时,我们可以抓住引语中“正如性格与命运的关系一样,格调也影响着人生”这关键句进行思辨,阐明人的风格或品质与其人生、事业的密切关系。当然,我们还可从个人“生命的格调”同其实现的社会价值的联系这方面切入,来分析个人的风格或品质同社会的密切关系。因为题意较为丰富,考生容易泛泛而谈,所以必须在明确“生命的格调”的具体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再思考。如“格调”可表现为坚韧执著、宁静淡泊、高雅别致、张扬激越、超越进取、真诚向善、节俭朴实、创新敢为等等,考生可选取其中一点或几点来深刻思考,体悟真理,挖掘它们对人生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立意如下: 1.生活丰富多彩,每个人“生命的格调”不必单一。 2.在浮躁而个性张扬的时代,人们需要“低调”。 3.青年人,如何养成自己生命的格调。 4.美好的生命格调,需要坚守。 1.对“格调”一词理解得不具体、不到位,而导致观点含混、偏离题旨,行文空洞简单,生硬拼凑的现象比较常见。如在一些记叙文中,有的考生笔下的人物的风格或品质不明,有的考生把偶然的行为等同于人物应较为持久而稳定的“格调”,有的甚至归结点化的“格调”与文中人物实际的“格调”并不一致。在议论文中,有的同学竟然将“母爱”作为格调,等等。以上种种情况,多为审题时不够审慎造成的,不能准确把握好“格调”的内涵与外延;选材、立意,也未考虑所写的文字内容是否在题意的范围内。对情感浓郁、内涵丰富的文题的审读,具体化、明确化,仍是写作中应掌握的策略。 2.对物象进行描写,却不能与“格调”联系起来,甚至不能采用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揭示其内在的“精神”。如有的考生写“雪”、“岁寒三友”,以及“动物世界”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