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清华简(伍)》的“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释《清华简(伍)》的“傺”.doc

釋《清華簡(伍)》的“傺” (首發) 王寧 棗莊廣播電視臺 清華簡五《湯處於湯丘》16簡:“五味皆哉,不又(有)所A。” 又《湯在啻門》17簡:“刑情以不方,此謂美刑;刑B以無常,此謂惡刑。” A、B字形如下: A. B. 此字原整理者認為從立龍聲,諸家已經指出其非,如ee先生指出“右邊所從的是現在一般用爲‘逝’的字”,1程燕先生和暮四郎先生也有類似的看法,程燕先生認為“我們懷疑在湯丘16裡可以讀為‘噬’,…… ‘不有所噬’指不全部吃。”2暮四郎先生認為“《湯處於湯丘》此字或可讀爲‘滯’,上古澨、滯可通。‘五味皆哉(載),不又(有)所滯’,此句意為五味皆設(從人的角度來講,即各種味道的食物都食用),不滯於其中某一味(即不偏嗜)。”3 對於《啻門》的中該字,暮四郎先生認為:“A从“噬”得聲,或可讀爲‘褻’。上古筮、世聲之字可通,世、褻聲字可通。‘刑褻’可能是說刑罰被頻繁地使用,變得像玩具一樣隨便。”4yushiawjen(瑜小楨)先生认为:“可以考慮讀為‘愆’,意思是‘過’,全句的意思是‘刑罰過度而無規律’。”5 首先諸家說右旁是楚文字“噬”字所從者正確無誤;其次是在諸家解釋中,竊以為yushiawjen(瑜小楨)先生對文意的理解較為正確。只是這個字該釋為何字還有進一步討論的餘地。 此字左旁從“立”,《說文》:“立,住也。”段玉裁本改作“侸也”,注云:“‘侸’各本作‘住’,今正。《人部》曰:‘侸者,立也’,與此爲互訓。淺人易爲‘住’字,亦許書之所無。”《說文》又云:“侸,立也。从人豆聲,讀若樹。”段注:“今本‘立’下改爲‘住也’,則不可通矣。‘侸’讀若‘樹’,與‘尌’、‘豎’音義同,不當作‘住’。今俗用‘住’字,乃‘駐’、‘逗’二字之俗,非‘侸’字之俗也。”段玉裁的看法應該是對的。《說文》中所收之從“立”之字多有佇立、駐留、須待義,均由此也。那麼,上面所說的從立的字,很可能也是具有類似的含義。 此字所從的聲旁與“噬”所從者同,“噬”古音是禪紐月部字,那麼該字很可能也是舌音月部字。由此字構形的聲、義求之,此蓋即“傺”字之本字也。《方言》八云:“傺、眙,逗也。南楚謂之傺,西秦謂之眙。”郭璞注:“逗,今‘住’字也。”錢繹《箋疏》:“《廣雅》:‘傺、眙,逗也。’曹憲恥制、恥利二反。《墨子·非攻下篇》云:‘糧食不繼,傺食飲之時’,按‘傺食飲之時’猶言逗以待食飲也。《楚辭·離騷》云:‘忳鬰邑余侘傺兮’,王逸注:‘侘傺,失志貌也。侘猶堂堂立貌也。傺,住也,楚人名住曰傺。’又《九章》云:‘欲儃徊以干傺兮’,注:‘傺,住也。’” “傺”字《玉篇·人部》有敕厲(透紐月部)、子例(精紐月部)二切,訓:“《楚辭》曰:‘伅鬰邑余侘傺兮’,侘傺,失志貌。”《廣韻·去聲·十三祭》有丑例(透紐月部)、敕加(透紐歌部)二切,訓“侘傺”;《集韻·去聲七·十三祭》有子例(精紐月部)、丑例(透紐月部)二切,前者訓“《方言》:‘逗也。’逗謂住。”後者訓“《博雅》:‘逗也。’一曰侘傺。”“逗(侸、住)”義同“立”,故字從“立”會意。 丑例切古音透紐月部,則與“噬”(禪紐月部)準旁紐雙聲、同部音近。但在《湯丘》、《啻門》二篇里,訓“逗”、“止”義均不可通講,循其文意當讀“泰”或“忕(或作忲)”,此二字古音亦透紐月部,“忕”又或讀常列切,《經典釋文·爾雅音義上中》言“忕音逝”,則與“噬”同禪紐月部音同。 《詩·巧言》:“昊天泰憮”,鄭箋:“泰言甚也”;《孟子·滕文公下》:“不亦泰乎?”趙注:“泰,甚也。”《文選·張平子〈西京賦〉》:“心奓體泰”,薛注:“泰或謂忕習之忕。”《爾雅·釋詁》:“贯,習也。”郭璞注:“贯,贯忕也”,《釋文》:“忕,音逝。又時設反,張揖《雜字》音曳,云:‘狃忕,過度。’”《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人俗豪忲”,李注:“忲(忕),奢侈也。”又或作“汏(汰)”,《荀子·仲尼》:“般樂奢汏”,楊注:“汏,侈也。”《左傳·宣公十年》:“伯棼射王汏輈”,杜注:“汏,過也。” 《湯丘》說“五味皆哉(載),不又(有)所泰(忕)”,謂各種滋味均陳設而不有所奢侈或過度也。 《啻門》說:“刑情以不方,此謂美刑;刑泰(忕)以無常,此謂惡刑”,《商君書·說民》:“法詳則刑繁,法簡則刑省。”《孔叢子·刑論》曰:“孔子曰:‘古之刑省,今之刑繁。其为教,古有禮然後有刑,是以刑省;今无禮以教,而齊之以刑,刑是以繁。’”此處“情”疑即讀為“省”,二字從、心旁紐雙聲、同耕部音近;“以”同“而”;“方”疑讀若《書·堯典》“方命圮族”之“方”,馬、鄭注均曰:“方,放也”,此為放縱意。“泰(忕)”即過也、甚也,意相當於“繁”。此言刑罰簡省而不放縱,此謂“美刑”;刑罰過甚而無常規,此謂“惡刑”。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 鏈接:/SrcShow.asp?Src_ID=2496

文档评论(0)

gsgtsh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