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教学设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doc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文本简析 本文是湘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中的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泉声、月光是阿炳音乐创作的背景,而坎坷的人生经历,则是他音乐中的主旋律。面对生活的困苦,阿炳始终没有放弃对音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音乐支撑他度过苦难的一生,而苦难人生又酿出了人间不朽的乐曲——《二泉映月》。 课文中有不少优美词句值得学生品味和积累。尤其是第五自然段在表达上最具特色——把音乐的语言转化为文学的语言。因此,在教学时把略读课文作为了精读课文来处理。 教学目标 读准生字新词,积累四字词。 默读课文,根据时间线索理清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理解《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关注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一首曲子。 关注第五自然段的表达特色——把音乐的语言转化为文学的语言。 教学难点 1.体会文中的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体验。 过程预设 (课前聆听二胡曲《二泉映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简介阿炳,导入新课 1.走近阿炳 今天,我们要走近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位民间音乐家,一位盲人音乐家。他就是我们今天课文中的主人公——阿炳。他一生共创作了270多首民间乐曲,而刚才我们所聆听的那首二胡曲就代表了他的最高创作水平,叫做《二泉映月》。 板书课题 2.揭题,读题 今天我们要读的文章就与它同名,来,读题。 (二)读文解题,初步感知 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二胡曲,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又是一首怎样的乐曲?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的感受。 1.优美的风景 (1)品四字词,赏二泉之秀美 ①提问: 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请结合书中相关的语句读读,找出关键词,谈谈体会。 ②重点交流:枝木葱茏、碧草如茵、涓涓清泉 ③小结:人们常说好山有好水,在风景秀丽的惠山就有这样一股涓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2)品四字词,赏月光之柔美 重点交流:“明月高悬”、“月光如银”、“月光如水” ①月光如银,月光有什么特点? ②月光如水,月光有什么特点? (感悟月光的皎洁、清澈、柔和) (3)读四字词,悟景色之优美 那置身于这样的月色之中,心情如何?把这种感受读出来(语气轻柔,读出美感)。 (4)小结,过渡:二泉映月的确是一道优美的风景。阿炳就是在这里创作了一首二胡曲,并以二泉映月来命名,这是一首怎样的乐曲? 2.不朽的乐曲 齐读结尾,质疑: 这首乐曲为什么会成为不朽的经典?让我们再次走入课文,去看看《二泉映月》的创作历程。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根据提示默读课文,抓住与时间相关的词句,快读理清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集体交流。 相机了解:师父就是阿炳的父亲,因为家里穷做了道士,阿炳就和其他的小道士一样把师父叫做父亲。 二、走近阿炳,感悟坎坷 (一)感受苦难人生 1.同样是中秋之夜,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泉水还是那个泉水,为什么阿炳听到的声音却截然不同?我们看看许多年过去了,阿炳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2.默读第三自然段,用“====”画出关键词。 3.围绕关键词重点交流: 师父离世:阿炳幼年丧母,21岁父亲去世,身边唯一的亲人永远离开了人世,留给他的是什么? 双目失明:双目失明意味着什么? 操琴卖艺:读这几个字只需要一秒钟,可是你能想象这几个字背后是怎样的生活吗? 苦不堪言:这样的生活,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苦不堪言。 4.积累语言:还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 痛苦不堪、历尽坎坷、饱经风霜……… (二)读懂精神支柱 1.那又是什么支撑他度过苦难人生? 2.交流点拨 爱音乐,爱清泉,爱月光,谁排在最前面?这意味着什么? 3.点拨提升 在茫茫黑夜,阿炳拉起了心爱的胡琴,他仿佛看到了—— 在孤独寂寞时,阿炳又拉起了心爱的胡琴,他仿佛感觉到—— (音乐给了他光明,音乐让他不再孤独。) (三)两次听泉对比 1.引读第四自然段。 2.理解阿炳心境。 许多年前,他听到的是流水淙淙,而许多年后他却听到了截然不同的声音。是因为泉水变了吗?那是因为—— 三、感受琴声,读懂心声 (一)读懂旋律,读出变化 1.默读思考: 作者如何用文字来描绘琴声旋律?默读第五自然段,用“-----”画出相关词语。 2.交流汇报 “委婉连绵”、“低回婉转”、“升腾激昂” 3.品词,指导朗读 我们读的时候,要把旋律的变化读出来。 4.品句,感受比喻的巧妙 (1)起初,琴声委婉连绵,犹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用山泉来比喻琴声有什么好处? (化无形为有形)。 (2)引读——随着心头的万千思绪,音乐一浪一浪地推入高潮,那柔美而坚韧的旋律,时而低回婉转,时而升腾激昂。 (3)引读——后来二泉池畔,只有那如泣如诉的琴声在夜空回响…… (二)读懂心声,读出韵律

文档评论(0)

gsgtsh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