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分析发现,凯里煤中稀土元素总含量不但明显高于中国煤中稀土元素总含量平均值,还大于美国煤和
世界煤以及北美页岩的稀土元素总含量的平均值,表明研究区高硫煤中稀土元素相当富集。本文作者前期
研究表明,凯里高硫煤具有独特的地质成因(易同生等,2007b )。凯里煤层7个分层的Sr/Ba变化于1.25~
4.04之间,加权平均为1.97,故该煤层总体上形成于明显受海水影响的成煤环境。泥炭沼泽经历了两个截
然不同的发展演化阶段。稀土元素并没有因为受到海水影响,含量减少,说明稀土元素的富集与亏损可能
与煤沼泽的古地理环境有关。稀土元素在煤层垂直剖面上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表现为接近底层低,接近
顶板的中间分层高。反映出稀土元素在煤中部分以无机相赋存,来源于陆源碎屑矿物。
表1 稀土元素总量与有关参数之间的相关系数
伴生元素 Ba Be Co Cs Cu Mn Mo Nb Ni P Pb Rb
相关系数 0.331 0.596 0.675 0.340 0.476 0.001 0.458 0.459 -0.558 0.252 0.316 0.344
伴生元素 Sc Sn Sr Ta Th Ti Tl U W Ad SiO2 Al2O3
相关系数 -0.798 -0.589 0.526 0.698 -0.524 0.681 0. 112 -0.045 0.476 -0.555 -0.605 -0.586
有关参数 Fe2O3 CaO MgO Std Sod Spd V I E Sr/Ba Sod/Spd
相关系数 0.570 0.930 -0.433 0.442 0.400 0.398 -0.771 0.701 0.780 0.105 0.212
由于某些煤质参数和微量元素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指示成煤环境的作用,故通过对稀土元素和微量
元素以及相关参数之间关系的分析,可得到稀土元素成因来源的有用信息。根据数理统计结果(见表1),发
现凯里煤中稀土元素与灰分产率、镜质组之间显著负相关,但与壳质组、惰质组之间显著正相关,表明氧
化性较强的沉积环境有利于稀土元素的富集,也说明了稀土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与有机质有关,可能是被有
机质吸附,也有可能是成为有机螯合物;煤中大量黄铁矿的形成,需要大量硫酸根离子,受海水的影响作
用很大,而稀土元素与有机硫、黄铁矿硫微弱负相关,与SiO 、Al O 之间显著负相关,与Co、Be 、Ti、
2 2 3
Ta较显著正相关,但与具有指相意义的有机硫与Sr/Ba正相关性不大,说明这些元素及稀土元素的富集受海
水影响微弱。稀土元素与CaO和Fe O 之间显著或较显著正相关,一般来说,碳酸盐在碱性介质中沉淀,在
2 3
酸性条件下溶解,煤中Ca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指示沼泽水介质酸碱度。凯里煤中稀土元素和Ca含量显著正
相关(r=0.93 )。由此揭示:稀土元素在凯里煤中的相对富集,可能与强还原、滞留、偏碱性的泥炭沼泽环
境条件有关。
因此,稀土元素的富集条件较为复杂,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受沼泽环境条件的影响。通过研究,可大体
确定煤层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被有机质吸附,有机螯合物,矿物相。至于以哪种赋存状态为主,仍有
待于今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唐修义, 黄文辉. 中国煤中微量元素[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徐彬彬, 何明德主编. 贵州煤田地质[M].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3. 23-28, 195-196, 244
易同生, 秦勇, 吴艳艳, 李壮福. 黔东凯里梁山组煤层及其底板中镓的富集与地质成因[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7, 36(3): 330-334
Yi Tongsheng, Qin Yong, Zhang Jing, Wu Yanyan, Li Zhuangfu. Matter Composition and Two Stage Evolution of a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