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S17
气象科普发展的探索性研究
1 2
陈辉 康雯瑛
(河南省气象局科技与预报处,郑州,450003;中国气象局科普与宣传中心,北京,100081)
摘 要
本文结合新形势下气象科普工作实际,提出了拓展气象科普发展的新思路即发展气象科普产业,探讨了
国内外三种科普产业发展的模式,以期为全国气象科普工作的拓展与创新提供借鉴。本文还剖析了全国气
象科普产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促进我国气象科普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气象科普,科普产业化,模式探讨
1 气象科普发展的必要性
科普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是一项战略性任务。《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表明[1]:现代
国家之间的竞争已从原来的产品、加工和结构竞争转向国民素质竞争。从发达国家科普的发
展看,通过科普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加速国家发展的战略思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
度重视。英国政府已将科普纳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美国政府则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作为发展科学事业的五项“国家目标”之一。
从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看,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科普事业的发展。2006 年,国务院颁布
实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 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指出,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十八大报告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部分,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
软实力,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同时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部分指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
防御能力”,充分显示了气象灾害防御在整个防灾减灾工作中的比重。要“积极应对全球气
候变化”,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这些问题不仅涉
及到自然科学的认知和技术支撑,同时涉及到经济、政治、法律、社会发展、文化和教育等。
尤其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例如非典、H7N9 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地震、
洪水等重大灾害),需要气象部门快速反应和气象服务。特别是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
生频率增加,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林业、水利、环境、能源、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高
1
敏感行业的影响度越来越大,社会防御突发气象灾害的难度增大,让公众特别是偏远地区人
民群众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破除对大气现象、自然灾害的恐慌迷茫,提高公众气象防灾减灾
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迫切需要大力加强气象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气象科普工作要承担起向全社会普及气象科普任务,仅依靠有限的政府投入和推动是不
够的,需要大量气象科普资源的支持,这就迫切需要气象科普事业有新的工作方式、投入方
式和资金流动方式,借助市场机制,实现气象科普资源的流动和科普投入的多元化,即谓气
象科普产业化。
科普产业[2]就是以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为核心商品,由科普商品的生产、交易和消费等
环节构成,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机会并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产业。至少具有三个
方面的产业特征:服务产业特征、文化产业特征、知识产业特征。探索依靠社会力量按照市
场机制发展气象科普产业,以气象科普产业支撑气象科普事业的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
观要求。
2 全国气象科普产业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目前全国气象科普产业处于萌芽期。近年来,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依托全国天气雷达
站、基层气象台(站)、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科技示范园,在全国建有50余个气象科
普场馆、217个国家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每年向社会开放1800多个气象台站,科普展教资
源需求缺口很大[3]。虽然近几年全国气象部门也与一些企业合作相继开发了一些气象科普产
品,如气象科普设施类展品:天机一号气象服务机器人、人工增雨防雹火箭模型、龙卷风模
拟系统等;图书杂志类产品:《气象万千》、《变幻莫测的气候》、《气象知识》科普专刊、“3·23”
世界气象日纪念邮册等;气象科普光盘:《气象灾害系列片》、《走进天气预报》、《话说气象
卫星》等;制作各类科普展板、科普挂图、挂历等,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