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发现历史-翠亨孙中山故居的物质文化研究.pdfVIP

从建筑发现历史-翠亨孙中山故居的物质文化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莩未‘辟亩 2010年第4期 从建筑发现历史:翠亨孙中山故居的物质文化研究 黄健敏 【摘要】建筑作为社会变迁的物质表征之一,同时也提供了一种“阅读”过去的方式。研究地方社会的 历史,自然也不能忽略本地建筑的演变。本文以翠亨孙q-山故居为个案。重建其建造背景和过程.分析其建 筑结构及装饰特色。进而探讨近代香山民居建筑演变的历史意叉。像孙中山故居这类中西混合的侨乡建筑. 深刻影响着传统乡村的文化景观、居住空间,乃至精神世界。近代华南乡村建筑的变迁,可以说是近代中国 “千年未遇之变局”的间接表现。 【关键词】孙中山故居 侨乡建筑 香山 澳门 [中圈分类号]K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0)04-0136--07 近代华南乡村历史景观上最鲜明的特色,除了祠堂和庙宇之外。还有那一幢幢风格各异、中西合璧 的侨乡建筑。正如保罗-琼斯(PaulR.Jones)所指出的,“建筑是一种从物质上(往往也是‘具体地’) 表现特定历史时期的核心观念、目标和情境的方式。”建筑作为一种象征性的社会表现方式.同时也提 供了一种“阅读”过去的方式。[il‘嘲’建筑的选址、规划和建筑根植于本土的自然生态、社会环境和文化 土壤,是社会结构、经济文化状况和历史记忆在建筑和空间上的沉淀与反映。研究地方社会的历史.自 不应忽略本地建筑的演变。本文拟结合文献记载以及实地观察,以翠亨孙中山故居为个案。重建其建造 背景和过程,分析其建筑结构及装饰特色,进而探讨近代香山民居建筑演变的历史意义。 一、“适时流之好尚”:孙中山故居的营建 孙中山故居位于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19世纪中叶的翠亨村是 一个只有五六十户人家、200余人IZl的普通小山村,北距省城广州约100公里,距香山县城石岐约27 公里,南到澳门约30公里,隔珠江口与深圳、香港相望,如果不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今天也许在一 般地图上都未必找得到它的名字。①不过小小的翠亨村并不闭塞。港澳是当地人的外向门户和了解世界 的窗口。距离翠亨村约10余公里的唐家湾金星门,清中叶起已有外国船只停泊,尤其是西南季候风期 间,金星港是珠江口外洋船重要的避风地点之一。②金星港上发生的很多事情,翠亨村民也时有耳闻。 孙家是翠亨村~户普通农家,原来住在村西南角一间约长二丈六尺、宽一丈二尺的旧屋之中。121(P450l 据孙科的回忆,这所房子“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房子的墙是由泥土、蚝壳和石灰筑成的”。当地人一般 把这种类型的房子称为“舂墙屋”。1885年,在檀香山经营牧场的孙眉汇款回乡,在旧屋的右前方建造 青砖平房一间(旧址即今孙中山故居孙眉房)。1892年,孙眉再次汇款回乡,在1885年所建旧房的基 作者简介黄健敏,中山大学历史系在职研究生,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员(广东中山。528451)。 ①关于翠亨村的历史和基本情况.可参考黄健敏著(It亨村》,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 ②关于淇澳与近代中外关系的相关资料。最详细的是杨水生、刘蜀永合编的《揭开淇澳历史之谜》(中央文献出版 社,2002年)一书。 一136_ 万方数据 础之上,往左加建两间,成横三开间,上面再加建一层,扩建成现在所见的三开间两层的孙中山故居主 楼。这一次扩建在《孙中山故居建筑工料单》①中有比较清晰的记载: 承接大府壹座,壹骑楼。横过两间,骑三间。后座包皮深二丈四尺三。骑楼包皮深五尺八,骑 担通包皮活(阉)三丈五尺六。正座两间包皮活(阔)二丈三尺三,连旧一问共活(阔)三丈五尺 二。旧屋改担窗口、f-j12、梯。骑楼主高一丈五,后座主高照旧,加高周围。加贰尺高。 1913年后,孙眉购得主楼之后翠亨村陆辉禾祖空地,增辟后院,建造厨房、浴室、厕所及储藏室。 并把前院的旧屋拆掉。基本形成我们今天所见的孙中山故居的面貌。 普通乡村的历史建筑要确定其设计者和建造者是不容易的事情,但孙中山故居因为与孙中山的关 系,史料得以保留较多。1930年前后,中国国民党党史会委员邓慕韩与编纂王斧等先后到翠亨村访问 孙中山胞姐孙妙茜以及村中长者,调查孙中山早年史迹。关于孙中山故居,邓慕韩在《总理故乡调查纪 要》中,记载有孙中山“廿七岁生子科,在乡亲营屋宇”。Pl(1122,王斧在《总理故乡史料征集记》中,记 载有孙中山故居“屋之故址,为第十世祖植尚公分房居此。据言当时不过拓地数弓,筑舍数椽而已。及 民国纪元前二十一年,总理

文档评论(0)

朱海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