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化引领的县城跨越发展初探--以《丹寨县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例.pdfVIP

特色化引领的县城跨越发展初探--以《丹寨县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例.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环境脆弱、产业基础薄弱、贫困问题突出,脱贫富民以及 快速发展的需求较为强烈。本文将以《丹寨县城市空间发 麻江 凯里 展战略规划》为例,着重研究丹寨县目前面临的迫切问题, 在充分保护和尊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特色化为目标发 都匀 展重组城市定位、以特色化为主线引领城市产业发展和空 间发展有效融合,引导丹寨县未来合理、快速发展。 丹寨 2研究对象概况和特点 丹寨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国土面积937.7km2 (占黔东南州的3.1% )。截止2011年底,全县共有7个乡 镇、166个村(居)委会,832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6.82 图1 丹寨县周边地区规划拼合图 2 万人,人口密度偏低(仅有180人/ km ),其中少数民族 人口众多,总数高达14.86万人,占户籍人口的88.37%。总 体来看,丹寨县发展水平较低,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农 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清水江水系 分水岭 2.1 亟待优化的区域空间关系 丹寨县区位临近“凯里、麻江、都匀” ,但与周边县市 互动发展不足。目前,凯里和麻江已经同城化发展,两个 城市的相互联系程度逐渐加强,产业分工也逐步明确,麻 都柳江水系 畚≤漕、≮ 江已成为凯里市的卫星城镇和重要补充。凯里与都匀在省 级政府的协调引导下,道路等基础设施正在逐步衔接,两 者未来也将形成黔中经济区东部重要的城镇组群。丹寨与 “凯里、麻江、都匀”从空间上组成了“ 四边形” 的紧凑格局 (见图1),未来应在区域通道建设、区域产业定位等方面 与其他三个县市有效协调。 图2 丹寨县流域示意图 2.2 相对滞缓的城镇化 甓 丹寨县城镇化发展较为滞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2011年,全县城镇人口2.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2.19% , 低于黔东南州(28.10% )和贵州省(34.96%)平均水平。城区随着金钟开发区的成立开始快速拓展,产业 空间开始零散分布,但总体而言城区发展模式较为粗放,2011年城区工业就业岗位仅为5902个,产业对人 熬 口吸纳效应尚未体现;乡镇镇区吸引人口能力有限,城镇人口规模仅为3000-5000人左右,对农村人口的吸 攀 引集聚能力不足。 2.3 较为敏感的生态环境本底 丹寨县城地处两江上游 (见图2 ),水源保护任务艰巨,对工业发展的污染排放标准要求较高,工业 节能减排压力较大。2011年城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86吨标准煤/万元,远高于单位GDP能耗0.70吨标准 煤/万元的相关标准要求。 县域矿产资源开发不合理,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破坏。县域山地自然灾害频发,崩塌、滑坡、地裂缝 等地质灾害危害较大,2000-2007年,县域县城以外地区共发生33处滑坡、2处泥石流和1处地裂缝。与此同 洒 时,县域属于中度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比黔东南州平均水平高13%。 2 2.4 尚待挖掘的民族文化特色 2.4.1 苗族文化特色显著,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但整理挖掘不足 “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拥有较多的苗族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丹寨县是以苗族“嘎闹”支系为主 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区,苗族占总人口比重高,有7个亚族群。丹寨苗族文化融合了都柳江系、清水江系 苗族文化的特点,体现出古朴、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 丹寨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地。全县拥有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 锦鸡舞、贾、苗族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1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古瓢琴舞、 翻鼓节、苗族历法、苗族百鸟衣、苗族芦笙词、四滴水芦

文档评论(0)

hnlhfd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