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及邻区的地壳密度结构与深部成矿背景探讨--来自重力学的约束.pdfVIP

长江中下游及邻区的地壳密度结构与深部成矿背景探讨--来自重力学的约束.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2014 ·2839 · 长江中下游及邻区的地壳密度结构与深部成矿背景探讨 ——来自重力学的约束 1* 1 2 2 2 张永谦 吕庆田 滕吉文 王谦身 徐 涛 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037; 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1. 研究意义 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扬子克拉通北缘,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前陆地域。特殊的构造位置、区 域动力学背景与深层岩浆活动过程造成了该区特有的火山岩分布与金属矿产聚集格局。利用在地表测量 的高精度布格重力异常数据探究该区的重力场与成矿带的分布关系,研究其深部地壳的密度结构与介质 属性,对更好地理解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地域岩浆活动过程及其成矿作用的深部构造背景和动力学机制可 提供更多重力学方面的约束。 2. 研究资料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重力数据资料来源于国土资源调查 1:20 万比例尺的重力调查数据库。为了可与 其它地球物理探测结果进行有效对比,重力数据的采集剖面与在同一研究区域进行的人工源近垂直反射 地震剖面(Lü et al., 2014)、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探测剖面(徐涛等,2014)、天然地震观测剖面(Shi et al., 2013)和大地电磁探测剖面(强建科等,2014)的位置基本重合,该剖面东南起自江苏省宜兴 市,向北西终止于安徽省利辛县境内。 3. 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工作中,采用 2.5D 多边形棱柱体重磁异常人机交互正反演技术求取剖面辖区的二维地壳 密度结构模型。在实际计算中,由二维地壳速度结构模型作为参考构建初始模型,并通过对组成模型空 间的所有多边形棱柱体进行重力异常场的正演计算,将计算得到的重力异常值与实测重力异常值进行对 比拟合,经过多次重复计算拟合,当计算值与观测值之差达到预期目标时,即可停止计算并求得满意的 最终地壳密度模型。 4.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其南北两侧地域的地壳密度结构存在着显著差异。剖面下方的 Moho 界面呈宽缓的波浪状起伏形态,Moho 界面的埋藏深度约在 30—35 km 之间。剖面辖区的地壳密度 模型中存在两处规模较大的低密度区,其一为郯庐断裂带北西侧与固镇—怀远断裂带之间地域,该低密 度区规模较大,可贯穿整个地壳;而宁芜矿集区下方则存在剖面辖区的另一处低密度异常区,且在该地 域下方的 Moho 界面呈上隆形态。本研究结果支持岩浆底侵与 MASH 成矿过程,并推测宁芜盆地西方的低 密度异常区应是岩浆底侵与 MASH 成矿作用的源区。 本研究由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03-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 参考文献 [1] Lü et al.,, Crustal structure and geodynamic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metallogenic belt and neighboring areas: insights from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4,submitted. [2] Shi et al., Crustal structure beneath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metallogenic belt in East China: Constraints from passive source seismic experiment on the Mesozoic intra-continental mineralization. Tectonophysics, 2013, 606: 48-59. [

文档评论(0)

sjatkmvor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