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生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开心生活,.doc

开心生活, 从阅读开始—— 2011年7月1日 写在前面的话: 一段特别的生活开始了。一群孩子和几位老师将在教室演绎一个个不同寻常的故事…… 故事一:复制一张小纸条 (建立阅读的规矩) 今天第一节课,王老师面带着微笑地给每一位同学的课桌上放了一本绘本。我翻开一看,绘本的封二、封三以及其他空白处都留下了一句话和签名,还有一张《绘本阅读说明》。王老师让大家阅读后,要让我们在新的绘本上自己复制一张绘本阅读说明。我一听,心里暗暗自喜:这有什么难的!反正我字迹工整,三两下便可搞定!当小纸条发下来时,我一愣——我将要在这张纸条上排好版,字迹工整,每行字之间要有空隙,出错了只有一次机会。我的笔尖在纸条上空笔划来划去,迟迟不敢下笔。一个“绘”字终于被我写了下去,心里顿时舒坦好多。我一笔一划认真写,丝毫不敢分心。刚写了两三行,我抬头环顾四周,有的同学凝视着旧绘本上,复制好的纸条,恨不得把纸条撕下来贴在新绘本上;而有的同学则一脸委屈的找王老师要一张新纸条。我又继续埋头苦干,额头上沁出了汗珠。终于写完了,我低头看看自己的作品,没有出错,很满意。 故事二:“满背通红” (在阅读中随时产生的故事) 做完了小纸条,王老师笑眯眯地在黑板上列出了题目、开头和格式。原来王老师要让大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刚才做纸条的经过。我一提起笔来,马上就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就在我写到一半之时,“快抄手”吴多智已经写完了“故事一”。他将再度改好的作文给王老师过目,王老师连连赞叹,并让吴多智读出他的作文。这可把“高材生”李诗正逼急了,只见他不停地挠着后背,不知不觉就被他挠成了“一片红”。有同学向他投来异样的目光,他有点“害羞”了,大声说道:“看什么看!没见过大帅哥啊?”王老师闻声而来:“快看!景山学校的‘高材生’李诗正被‘快抄手’吴多智,逼急了,紧张得‘满背通红’”!话音一落,全班哄堂大笑,王老师也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笑得合不拢嘴了!后来,李诗正被吴老师扶出门外,第一节课就不幸提前早退了。 故事三:二十条规则 (班级规矩,是写作材料) 今天是我第二次来A班上课。吴老师先给我们发一张《几分细节几分修养》的班级规则。 大家仔细阅读完规则后,吴老师乐呵呵地说:“我们先玩个游戏。看看一组和二组谁先将规则贴好在B本的封二上。”噢,以后在我们A班将会有二十条班规了。这个游戏看似很简单,可我又细想该不会贴规则又和昨天的复制绘本说明一样暗藏难度吧?很快,两组的“领头”手里都紧握固体胶,一副蕴势待发的样子。“比赛开始!”吴老师一声令下,双方都紧张而又有序地开始贴规则。只见我方队员速度很快,固体胶传到了我们最后一桌。我眼明手快一把抓住了固体胶赶紧往封二上涂抹,把规则贴好后又立刻递给同桌。我往一组瞅一眼,哈哈,他们的固体胶还没有传到最后。“贴完了!”我同桌话声一落下,立即传来本组队员热烈的欢呼声。第一局,第二组胜! 对方似乎很不服气,吴老师赶紧插道:“别灰心,接下来我会给大家一分钟准备,让同学们轮流按顺序读规则。”一分钟很快过去了。先从本组开始。前面两位同学都紧紧接上了,轮到我,腿一下子蹬起来,准确无误地读完了第三条规则……轮到最后,本组第一个开头的男同学紧张得语无伦次,惊慌地站了起来。第一组的同学这下可高兴了,王康豪还激动地鼓起掌来。噢,第二局,第一组胜。 “这一局我会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每人背几条规则,到时候每组轮着背一条规则,被错或是接不上的组要全组表演!”这下我的心悬了起来,万一自己站起来背错了怎么办?要是本组输了怎么办?要表演的话该演什么?一大堆顾虑由心而生,但我还是抓紧时间背规则。这一局分三场。第一场,因一组有人背出已说过的规则输了;第二场,我在背时把“参与”说成“参加”使第二组失败,心里很愧疚;第三场,一组又犯相同的错误。第三局,第二组胜! 时间过得如流水般快,转眼间又下课了。同学们在欢声笑语中走出教室,尤其是本组同学,我们都期待着明天第一组同学的“大合唱”。 故事四:走近《伊索寓言》 (书的简介,也是好文) 今天一上课,王老师就送给大家三句话:“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杂书万卷,不如读经典一丈;读100本书,不如把一本书读100遍。”之后,大家总结出几个道理:要多出去见见世面,还要读许多的书;读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书不如只读经典一本;翻阅了很多本书还不如把一本书读得理解透彻。咦,这三句话不是都与读书有关吗?就在我百思不得其解之时,王老师终于翻出底牌:“其实我只想告诉大家,我之所以让你们读《伊索寓言》,是因为它是一本含有许多寓意经典的书,正如“读杂书万卷,不如读经典一丈”所说的一样。因此我们还要把它读上100遍,就像“读100本书,不如把一本书读100遍”。”噢,我明白了!原来王老师借助后两句话来“折磨”我们,还要把《伊索寓言》读百遍。这俨然成了王老师的“借口”。天哪,我真希望以后的日

文档评论(0)

ltc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