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杂文的魅力.doc
教育杂文的魅力
——读赵宪宇《教育的错觉》
张琦睿
每当历史课讲到1977年邓小平恢复高考制度时,学生总是嘘声一片。当年大快人心的事,为何现在却让人怨声载道现今教育的弊端,时代呼唤教育变革,而教育变革需要一些有识之士去透析教育的弊病。坦率地说,有点可读性的原创内容并不多,面对教育的现实,追问、反思、忏悔、抨击,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剖析当今应试教育的丛丛弊端。真正意义上原创作品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语言,传递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作者在《教育的错觉》扉页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充满质疑,是因为我深深地希望你不被质疑”。这自然让我们想起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者的质疑,源于对教育的热忱,辛辣的讽刺、幽默的调侃,耐心的劝慰,莫不是发自内心对教育真正的热爱。
《教育的错觉》涉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作者力图拨开教育的浮云,让人们憧憬教育纯净的蓝天。
苏霍姆林斯基说:“同情心,就是对人由衷的关怀,是人类的美好感情的基础,这是教育艺术的血和肉”。通读全书,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作者的人文情怀。儿歌研究中,作者对当今学生的课业负担之重表达了深切的忧虑。天黑才放学的小学生,再也不可能“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做完了一天个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这种感觉更是渐淡渐远;现在学生哪还有时间劳动,劳动成了模拟,儿歌“我有一双勤劳的手”,将成为陌生的历史歌谣。不许做梦、求求你,批评我吧、臀部的尊严,这些杂文毫不留情地批评某些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对孩子人格和心灵的伤害。死亡困顿一文,作者对一个个花季生命的陨落表示忧虑和关切,也带着我们思考如何维护生命的尊严。
作者呼唤平等、公正的教育观,反对歧视弱势群体,反对亵渎教育。忽悠考试中,作者从历史上韩愈四次科考,联系现今的“考霸”现象,抨击“高考专业户”导致教育公平的失衡以及人格心理的扭曲。女人和河南人中,对社会普遍存在的地域歧视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种歧视进行了梳理、归类,并给予了尖锐的批判。“真的很激动,真的很难受,真的很生气”,我们能感受作者对“歧视”的愤慨。平等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歧视是历史遗留的陋习。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比由于不公正而产生的情感上的麻木更能摧残儿童心灵的了”。 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姚卫伟在书序中高度赞扬作者的君子人格,“他的灵魂深处奔流着、涌动着、呼唤着社会的公正和正义”。
作者不是愤世嫉俗的“愤青”,而是站在思想的高地理性地思索。不破不立,破旧是为了立新,批评是为了建设。作者从历史上的教育掌故、过去的教育大师以及其他相关的事物中,妙笔生花地为我们叙述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故事,给家长、教师一些有益的教育启迪。诸如,大师的小、三怪教子、西南联大的幽默、土特产与旅游、骂街的意义等等,这些杂文都闪烁着教育的智慧。
教育是慢的艺术,不可以搞大跃进,没有什么“跳跃式”;教育是朴素的,做作、表演、铺张,都违背教育的本真。作者给我们“慢”的思考,如慢点、美,是一个变化最慢的概念,感受到“细嚼慢咽”带来的文化、文明教养。作者还为一些教师“洗课”,洗净铅华始见真。如学习者的尴尬批评了机械、套路、概念化的课堂。谁是傻子批评了课堂上假生动的做戏课堂。朴素的教育智慧是什么?作者在教育的智慧中说道,“就是不要矫饰,不要浮躁。也不要把智慧弄得太技术化了。”“真的教育智慧,是让学生产生智慧,是师生共同的智慧。”?《教育的错觉》是一部写人生哲理的杂文。用书里的许多观点来指导我们人生会让我们的人生有别样的精彩。“转变的地方不都是拐点”——跳槽也是有风险的,跳槽了不一定就能成功;“天上没有馅饼而地上却有陷阱”——不要为眼前的皮夹子所迷惑,不然可能会受骗上当了;“眼睛瞪得很大但却有不少的盲点”——不要全相信自己的眼睛,?眼见不一定为实;“为了亮点却造就了黑点”——面子工程要不得;“都来提供支点而谁来撬起地球”——做人需要的是埋头苦干……让人品味的人生道理在全书中是比比皆是。 读完赵宪宇的不禁想起王安石的诗“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面对纷纷嚷嚷、眼花缭乱的教育错觉,作者以灵魂在高处的姿态,不畏浮云,直面现实,针砭时弊,表现了一位特级教师可贵的良知和理性。如作者所言,“与其埋怨无边的黑暗,不如点亮一支小小的蜡烛”。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无锡锡山区教研室主任《教育的痛和庠》《教育的忏悔》《教育的错觉》桃李三部曲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