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针灸养生法.ppt
针灸养生法 针灸养生法是指运用针刺、艾灸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以激发经气调整人体气血经络和脏腑功能从而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又分为针刺养生法和灸法养生法。 第一节 针刺养生法 一、针刺养生的概念: 针刺养生法,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应用毫针刺激人体的施术部位,以激发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目的的养生方法。 二、针刺养生的作用: 针灸之所以能够养生,是因为它能够激发体内的气血运行,使正气充盛阴阳调和。概括起来,有如下三方面的作用。 1.通调经络——通过刺激经络上的腧穴,疏通经络气血,使之畅达人体四肢百骸。 2.调补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但要注意中病即止,视其虚实程度施术,勿过。 3.调和阴阳——平衡阴阳,与补泻同理,亦有双向调节作用。 三、针刺养生的原则 针刺养生的配伍,应以颐养正气、舒筋活络为原则,结合不同的体质和季节,辩证施术。 选穴方面,宜以具有强壮作用的穴位为主,不宜过多。针刺手法宜补泻兼施,刺激强度宜适中。 四、常用腧穴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首选强壮穴。 曲池——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强壮、调节血压和防近视。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为下肢三条阴经交汇所在。可强壮腹部诸脏器,尤其是对生殖系统。 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养生要穴,有强壮作用。 气海——属任脉,养生要穴,有强壮作用。 关元——手阳明大肠经募穴,养生要穴,强壮作用。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使气机升降、血脉和畅。 天枢——足阳明胃经募穴,理气消滞,调畅肠胃。 神门——属手少阴心经,有养心安神作用。 养老——手太阳小肠经郗穴,清热明目作用。 太溪——足少阴肾经输穴、原穴,有益肾清热、强腰健骨的作用。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汇穴之一,通阴维脉,宽胸和胃作用。 大陵——手厥阴心包经输穴、原穴,宁心安神,宽胸和胃,清热散邪。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穴位,八会穴之一,筋会阳陵。清热利胆,舒筋。 常用保健配穴: 足三里、阳陵泉——强壮下肢,胆胃同调。 曲池、阳陵泉——调节脏腑,疏导通利的作用,强壮上下肢。 中脘、足三里——调节肠胃机能。 合谷、足三里——调节和加强肠胃功能。 内关、三阴交——强壮身体。 足三里、三阴交——调理脾胃。 神门、太溪——改善失眠多梦。 神门、内关——防治心绞痛。 合谷、曲池、养老——防止颈项强痛。 六、注意事项 1.体质虚弱,精神过度紧张,或过饥过饱过劳大汗大泻大出血后不宜。年老体弱及孕妇不宜,皮肤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部位不宜。 2.进针不能过猛,留针时不能移动体外。 3.发现晕针即使停止并做相应处理。 第二节 灸法养生法 概念:灸法养生是指以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身体特定部位施灸,以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功能、扶正祛邪从而起到益寿延年作用的养生方法。 古代养生家在运用灸法养生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时至今日,灸法养生与刮痧、拔罐等,仍在民间广泛流传,并深受群众喜爱。 一、灸法养生的作用 灸法养生的主要作用有: 1.温通经脉,行气活血。 2.健脾和胃,培补后天。 3.升举阳气,密固腠表。 4.培补元气,预防疾病。 古人认为,人体的元阳之气,是随着年龄逐渐衰减的,七情六欲、外感风寒暑湿都会慢慢耗伤人体阳气,尤其是人过三十以后,这种衰减所造成的影响开始逐渐显露。时常艾灸艾灸可弥补其不足,从而起到固本培元,扶正祛邪的养生保健作用。 艾叶的作用、艾灸与其他灸法(包括电子灸) 二、施灸方法 1.灸法选择 形式上有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灸器灸及药物灸。 方法上有直接灸、间接灸和悬灸。 虚寒或寒湿性的重病可用督灸。 2.具体步骤 随选定部位和方法而操作。 3.施灸时间 随季节、体质、年龄等变化。 4.施灸的刺激量 以透热和能耐受为度,随体质强弱而定。 三、灸法常用穴位 足三里 神阙 膏肓 中脘 涌泉 气海 关元 三阴交 大椎 风池 身柱 命门 肾俞 四、注意事项 1.施灸的禁忌 实热证和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灸,五官及颜面部不宜用瘢痕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灸。 2.灸后的处理 如起水泡,小者可自然吸收,大者可挑破。水泡是伴随艾灸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穴位贴敷的起泡更能说明问题,以中药的刺激作用激发人体的阳气。) 防止烫伤,灸后灭火防止复燃。 五、不同季节灸法举例 (一)三伏天灸(包括穴位贴敷)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和冬病夏治的理论,利用夏季自然界和身体阳气旺盛的特点,抓住时机,扶正驱邪,从而对好发于秋冬季的慢性疾病起到防治作用。 (二)秋季艾灸 (三)冬季艾灸 冬季一阳生的原理,灸神阙穴 推而广之,按照其原理,可随二十四节气的转换而在交节前施行艾灸或穴位贴敷,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老友记台词剧本第一季第1集中英双语左右对照.pdf VIP
- 2025年5月18日河南省事业单位联考《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pdf
- 2018年最新发布的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条款中英文版..pdf VIP
- 中欧班列“齐鲁号”跨境物流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pdf VIP
- 运动心理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pptx VIP
- 七年级历史数字故事——隋朝大运河课件.ppt VIP
- 旅游职业礼仪-全套PPT课件.pptx
- 2025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课件.ppt
- 居民健康档案知识培训课件.pptx VIP
- 2025年秋季人教版7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课件(新教材).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