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和合-思想.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44 柳下惠风和 浅论“和合”思想 綦 苔 中国有句古话:“宁拆一座庙,不毁一桩亲。”此语虽然有夸张 之处,对庙主似有不敬,但却反映了我们先民自古爱“和”的倾向。 在处理纷杂的社会关系时,讲求的是讲和不讲分,劝和不劝离,追 求一种其乐融融的和谐状态。小中见大,其折射出的是中华民族 传统思想文化中“和合”的理念。 中国的和合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中国历史传说时期就有“和” 精神的体现,如帝尧“其仁如天”,“富而不骄,贵而不舒”,所以能 “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史记 ·五帝本纪》)。另外,自有甲骨铭文时就有“和”、“合”两字的出 现。而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其原有的字义、思想内涵的基础 上与时谐进,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有了很大的拓展。 对于“和”字的解释,有学者将其释为:禾字旁代表粮食,意思 是人人有饭吃;口字旁代表发言,意思是人人能讲话,可以自由讲 话。而人人有饭吃,人人言论自由便是一种和谐。这种解释未免 有些太过牵强。在上古汉语系统中,“和”字有两种左右结构的写 法:一是从龠禾声的“稣”,最早见于甲骨文,写作“敏”,其本义是 从三孔(或六孔、七孑L)定音编管吹奏出来的标准乐曲,以便调和 各种音响;一是从口禾声的“和”或者“口禾”字,最早见于金文。 其本义指音声相和,旋律合韵。在《尔雅·释乐》中“和”被释为一 种古代乐器的名称,日“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故训汇纂》 总结得甚为全面,收录了“协、谐、平、顺、温、齐、调、平、合、中和、 和谐社会建设略论 245 得性之极谓之和、刚柔之道谓之和”等释义。“合”字是上下结构, 从△,三面合闭;从口。在甲骨文和金文里,“合”字像盖子与一容 器合拢之形,写作“音”。许慎的《说文解字》解作“合,合口也”, 有上下唇合拢的意思。后来,和与合便可以互相通用了。 讲“和”,自然不应绕开和圣柳下惠。“在鲁言鲁,前乎夫子而 圣与仁,柳下惠一人而已。”(刘逢禄:《论语述何》,见于《皇清经 解》。)可惜柳下惠并无和思想传世,但孔子何以“数称……柳下 惠”(《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孟子也“反复差……柳下惠之德” (《孟子·万章下》赵岐注)并独许其为和圣呢?柳下惠用最有说 服力的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在《左传》、《论语》、《孟子》、 《苟子》、《国语》、《孔子家语》等先秦古籍和出土文献中零散地记 载了柳下惠批评臧文仲“跻僖公”和“祀爰居”、展禽三黜、柳下惠 “坐怀不乱”、齐人伐鲁欲求岑鼎而询柳、“不羞污君,不辞小官”和 柳下惠断狱等事,透过这些史料记载及后人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体 贴出柳下惠的道德思想和为人处事的风格,其反映了柳下惠为人 和悦平易、洁身自好,执政为民、以民为本,恪守直道、不畏强权,言 中伦、行中虑,反对战争、热爱祖国,信诚而与人无害等方面的品 质。显然柳下惠并不是作为一位思想家流芳于世的,因为他没有 思想结晶传世,但他却有实实在在的仁行善举,他用行动向世人昭 示自己的思想内涵。这些思想在柳下惠身上不是孤立存在的,它 们融会贯通地糅合在一起,由内在的思想道德修养外化成柳下惠 的一言一行,这使得他可以“降志辱身”而“不恶污君,不辞小官”, 以随和泰然的态度处世,向周边的人们散发出一种平易近人的 “和”的光辉。这是为什么孟子说他是“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 闻者莫不兴起也”(《孟子·尽心下》)并独奉柳下惠为“和圣”的 原因所在。在后世人的眼中,柳下惠已不单纯是道德楷模,更是一 种文化符号的象征,是人们的精神领袖。 殷商时期,“和”与“合”尚未组合,是单一的概念。春秋时期, “和”“合”2字开始联用,也就有了“和合”范畴。《国语·郑语》 柳下惠风和 云:“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韦昭注:“五教,父义、母 慈、兄友、弟恭、子孝。”意思是说商契能把五教加以和合,使百姓 安身立命。《国语·郑语》还记述了史伯关于和同的论述:“夫和 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 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汉韦 昭注:“杂,合也。”)可见,“和”本身蕴涵着“他”与“他”的关系,即 相

文档评论(0)

zaqxsw123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