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环境科学 2015,35(3) :925~933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基于 SCS 模型的跨界小流域物质通量估算
——以东莞石马河流域为例
1 2* 2 3 2 2
高 磊 ,陈建耀 ,朱爱萍 ,付丛生 ,王 江 ,柯志庭 (1.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
2.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3.康涅狄格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美国康涅狄格州,斯托斯
06269)
摘要:为研究无观察资料跨界小流域的降雨-径流过程,物质通量及生态补偿问 ,采用 SCS(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模型计算东莞石马
河流域的月径流量,通过分析不同断面水样化学指标并结合径流量,估算了 2012 年石马河主要物质通量以及不同行政区污染物贡献百分比.
结果表明,石马河流域最大月径流量出现在 2008 年 6 月,为 9.12×108 3 6 3
m ,最小值为 8.61×10 m ;不同时期的流域水质污染类型差异显著,2012
年 2 月的水样重金属 Mn 、Zn 、Cu 和 Fe 的浓度范围分别为 0.38~0.75、0.09~0.49、n.d.~0.09 和 0.55~9.86mg/L,6 和 11 月则受 N 和 P 的污
染,TN 和 TP 浓度范围分别为 6.66~30.05mg/L 和 0.05~2.49mg/L;2012 年石马河重金属、N 和 P 通量为 318.16、12029 和 203.35t;在 3 次调
查中,行政区对石马河 N 和 P 贡献率为惠州(59.78%和 45.22%)东莞(35.50%和 38.92%)深圳(4.71%和 15.86%),重金属平均贡献率的排序
为东莞(43.90%)惠州(42.57%)深圳(13.52%).
关键词:石马河流域;SCS 模型;径流;重金属;营养盐;通量
中图分类号:P951;X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23(2015)03-0925-09
Calculation of masses flux in a transboundary catchment based on SCS model: A case study in Shima River
catchment, Dongguan City. GAO Lei1 2* 2 3 2 2
, CHEN Jian-yao , ZHU Ai-ping , FU Cong-sheng , WANG Jiang , KE Zhi-ting
(1.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2.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3.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Storrs, CT 06269, United States).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5,35(3):925~933
Abstract :Project of Prediction in U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