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两难理论.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两难理论.doc

2. 3. 1期望效用或理性选择模型 社会两难以及与两难相似的情景决策中具有支配性的理论框架是期望效用( expected utility)或理性选择模型(rational choice model)0。期望效用是指对于决策后果的主观评价。理性选择模型指的是,人们在进行决策时会依据自己稳定的内部价值观体系,对各种选择进行利益计算,并最终作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或损失最小化的决策。它和期望效用理论假定,决策者谨慎、小心地评估着决策的环境,预测着每种选择可能的后果,然后选择他们认为的最佳的期望效用。理性选择模型能够为社会科学家提供有用的分析框架,并且运用它可以省时且非常准确地对各种选择的后果进行预测。 期望效用(EU)模型有一些突出的特征,效用模型首先假定有一个比较自觉和故意的决策过程。其次它还假定对决策的评估和判断是先于做出决策的。再次是对决策的效用进行比较精确或经济地界定,而对效用的界定通常体现了对期望效用模型的应用。最后是模型本身相对不受社会影响,他们倾向于淡化社会对决策的影响力。这些特征表明,期望效用或理性选择模型为人们的决策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框架,但在应用于更多的社会两难情景中时,他们的上述四个特征限制了理性选择模型对决策的解释力。 正是因为这些特征使得期望效用模型有其适用的情景以及不太适用的情景。例如,决策环境的社交性较弱时,决策情景或背景使得决策任务的经济结构尤其显著时,以及决策背景要求运用一种深入思考和计算的方式进行决策时,期望效’用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人们的决策行为。但在其他一些情景中预测的有效性却并不高。通过记载理性选择模型不能对其结果进行解释的种种情景,社会心理学家可以充分地利用理性选择模型的低社会性。一般而言,这些情景中的合作行为比理性选择模型预期的要高。当不强调或不提到情景背景中的社会性特征时,利己主义的、经济的理性选择更有可能发生。当人们由于自身的经济状况或者有大量的金钱诱惑而被经济报酬强烈吸引的时候,我们可以预期到一个谨慎的代价收益分析和较高的利己主义行为的发生。 期望效用模型在社会两难运用中的一个最大缺点就是缺乏社会性,因此不能解释一些推动真实行为的非正统因素及这些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为了提供真实行为的程序化论据,理性选择理论不得不创建新的效用函数以解释每一个对理性的偏离现象。①尽管期望效用模型仍是当前两难决策的主导理论,然而决策领域里长期以来有质疑该理论的传统②,而且社会问题远比期望效用模型所预测的复杂得多。 2. 3. 2适当性逻辑框架 与期望效用或理性选择模型这些“结果性逻辑”( Logic of consequence)不同,March (1994)③提出了“适当性逻辑”(Logic of appropriateness)。即“结果性逻辑”认为,决策是基于人们对选项的结果偏好所做出的评价,而March提出决策有三个要素,情景的认知,个体特征以及规则的运用。决策基于决策者对自己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即“和我相象(特征)的人在与此相似的情景(认知)中会怎么做(规则)呢?”Messick (1999)①认为这一“适当性逻辑”比期望效用模型对社会两难有更有力的解释力。 适当性逻辑中,认知指的是,将当前遇到的情景与其他已经或者至少被部分理解的情景特征进行匹配,即对当前情景进行定义②。为了进行行为,人们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个情景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对情景的定义。因此,认知是依赖于事件原型进行的分类行为,这些事件原型是一贯与事件中的典型人物、事件的典型解释等有关联或有相互关系的一类特征。一个新的背景或经历越典型地属于己存的事件原型,就越有可能抓住该情景的本质。妨碍轻松快速地进行分类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意料不到的因素,离奇的行为,不确定性,含糊的归因,以及异常的背景信息等等,这些都会对认知过程造成更多的困难,并消耗更多的认知和注意资源。假定我们的世界其本质是社会性,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在回答了这个情景是“怎样”的问题之后,再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其他人怎么理解这个情景?”换句话说,这个情景中哪些是合乎规范的,其他人希望我们在这样的情景中如何行为?别人对情景明显的假定也可参与激活一个特定的事件原型,例如,人们都向远处逃去,当人们害怕的时候会这么做,因此这样一个情景中,害怕是“适当的”。事件原型概念的一个特征就是对情景的解释是对一个原型的部分的整合,因此在认知层面去理解一个社会背景中的情景是可以的。 身份在适当性框架中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内容丰富的因素。它包括了个体带入社会情景中的所有特质因素,不但是个体的自我监控差异,还有其社会价值取向,个人的阅历、经验以及社会认同,文化的差异等等。在这些因素中,个人的阅历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当面对一个新的情景,人

文档评论(0)

docinpp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