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当观于其变刘熙载的艺术发展论.pdf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当观于其变刘熙载的艺术发展论.pdf

总23卷第1期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01.23No.1 ofSouthwest for andSocialSciencesJan.2002 2002年1月 Journal University Nat50nalities.Philosophy ‘‘ 古,当观于其变:刘熙载的艺术发展论 韩烈文 (成都教育学院中文系,四川成都610071) 摘要:艺术发展是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晚清学者刘熙载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他强调文艺的时代性,重视在用 古中变古,坚持个人在文艺发展中的创造作用。这方面,他继承和发扬了前贤文艺理论的优良传统,又提出了自己的精辟见 解。 关键词:刘熙载;文艺发展;变古;有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2)01—0114一_05 我国文艺发展到明清时期,渐趋成熟,无论是理论或创 文之道,时为大。《春秋》不同于《尚书》,无论矣。即以 作,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 《左传》、《史记》言之,强《左》为《史》,则噍杀;强《史》为《左》, 小说、戏曲创作及其理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我国古典小说 则口单缓。惟与时为消息,故不同正所以同也。 四大名著、《牡丹亭》、《长生殿》等以及李贽、金人瑞的小说评 ——《艺概·文概》 论、李渔的戏曲理论等都出现在这一时期。但是,存在的问 文艺的发展规律,时代的因素是最重要的。这里,刘氏 题也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文艺的复古主义倾向上,如前后 以实例来论证这个问题。无论是《春秋》与《尚书》,抑或是 七子的“文学退化论”以及“桐城派”、“宋诗派”等各种拟古主 《左传》与《史记》,两相比较,都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时代特色, 义思潮的泛滥。其中,也不乏如刘熙载的清醒者,对文艺的 但它们相同之处则在于“惟与时为消息”,永远随着时代生活 发展有较为正确的认识,提出了一些可取和精辟的见解。 而消长变化。《左传》文气和缓而谨严有法,而《史记》情绪激 昂而荡气回肠,都是各自时代精神的反映。又如秦文与汉文 刘熙载(1813—1881),字伯简,号融斋,江苏兴化人,晚清 文艺理论家。《艺概》是其晚年汇编成书的文艺批评札记。 的比较,他说:“秦文雄奇,汉文醇厚。大抵越世高漠,汉不如 《艺概》是我国文艺理论批评史上继《文心雕龙》之后又一部 秦;本经立义,秦亦不如汉也”。秦代尚刑法,汉代重儒术,不 通论各种文体的杰作。 同的政治风尚,对文艺有不同的影响。从文风移至书风,亦 文之道,时为大 复如此,刘氏在《艺概·书概》中反复论述这个问题:“秦碑力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文学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在于 劲,汉碑气厚,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人与文者。《金石 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都要打上时代 略序》云:‘观晋人字画,可见晋人风猷;观唐人书踪,可见唐 的烙印,濡染社会的风雨。刘勰曾在《文心雕龙·时序》里作 人之典则。’谅哉!” 出了著名论断:“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 而且,这里的“时”,不仅指不同的时代,也指不同的时 要终,虽百世可知也。”深刻地总结了艺术发展的历史规律, 期。两代人之间的艺术风格也是变化不同的:“文之有左、 表现了朴素的历史唯物论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犹书之有羲,献也。”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 叶燮在《原诗·内篇》也十

文档评论(0)

ziyouziz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