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地方文献收集整理 ●
汉唐时期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刘跃进
汉唐时期的地方文献虽然多已失传,但是,我们从古注及类书征引来看,其资料异常丰富多彩,
而且学术价值颇高。清人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说:“予谓魏晋诸儒,地理之学极精。”这里所论虽仅
限于地理之学,但是不妨扩大其范围,从广义的地方文献方面来理解。这里所说的“地方文献”,包
括家族宗人的传记、乡里郡县的概况、割据势力的杂记等,其内容较之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志概念似乎
有所不同。这是应首先明确的问题。
地方文献的收集
讨论汉唐地方文献问题,不妨从两个时期的目录学著作《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说
起。《汉书-艺文志》是以刘向《别录》、刘歆(-L略》为蓝本,编辑加工而成,主要反映了东汉以前
的图书收录情况。其内容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收录图书38种,596家。
属于历史一类的图书如《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太古以来年纪》、
《汉著记》、《汉大年纪》等主要收录在六艺类《春秋》经传中。《春秋》主要记述的是鲁国的历史,
也属于广泛意义上的地方文献,但是这部分图书所存非常有限。初唐时编修的《隋书·经籍志》,所
反映的情况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作为依附经书的史部著述骤然增加,因此在目录中独立开来。
不仅如此,像《史记》、《汉书》这样的带有官方修史的通史性质或者断代史著作放在了史部前列,首
次称之日“正史”,共67部,加上亡佚的共80部。以下则又细分“古史”34部、“杂史”73部、“霸
史”33部、“起居注”44部、“旧事篇”25部、“职官篇”36部、“仪注篇”69部、“刑法篇”38部、
“杂传”219部、“地理之记”140部、“谱系篇”53部、“簿录篇”30部,“凡史之所记,八百一十七
部,一万三千二百六十四卷。通计亡者,合八百七十四部,一万六千五百五十八卷”。其中与地方文献
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霸史”、“旧事篇”、“杂传”、“地理之记”及“谱系篇”五类,总计470部,
4967卷,占史部一半之多。史学著述之发达,由此可见一斑。
汉唐时期地方文献编纂繁荣的原因,就其荦荦大者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史学传统。古代天子诸侯,必有国史以记言行。夏殷时代,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周代史官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汉武帝始置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先后职掌其
事。东汉时期,很多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相次著述东观,蔚然成风∞。秉承这种风气,汉魏以降,史
学异常发达。正史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有数十家注释本,征引史籍数百种。
杂传类著述、州郡地志更是层出不穷,包括山水描述、都城建设、地名源流、异域风情、宗教地志等
· , ·
等,令人有眼花缭乱之感②。
第二,地方割据。三国以下,各地割据政权多有史官,博采旧闻,推奉正朔,官修史书自然兴盛
一时。《隋书·经籍志》霸史类著录的《赵书》、《华阳国志》、《南燕录》、《秦记》、《凉书》等均属于
这一类的著述。
第三,门阀制度。东汉初年,光武帝下诏纂辑其故乡南阳风俗,作为西汉首善之地的三辅地区,
还有高祖故乡丰沛以及中国文化重镇齐鲁等地也兴起编修地方文献之风③。特别是随着地方门阀势力
的崛起,地理、谱系类著述更是成为人们炫耀门第的一种风尚。家乘郡书、名流传记等乘势而起。正
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汉唐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成为一时风尚。
二、地方文献的整理
随着大唐帝国的统一,各地图书文献逐渐集中起来,这就为地方文献的集中整理提供了一个基本
的条件。当然,任何事物总是有它的两面性,集大成的论述纷纷问世的同时,各地方的乡邦文献也随
之而散佚。这几乎是中国古代著述学史上的一种必然的现象。《隋书·经籍志》著录的各种地方文献,
绝大部分已经失传。我们今天只能通过《太平御览》、《山堂考索》、《说郛》这样的大型类书和《三
国志》裴松之注、《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文选》李善注、《汉书》颜师古注等征引得以管窥蠡测。
正因为如此,清代辑佚学家如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河南志》,王谟辑出《汉唐地理书钞》,马国
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孙星衍辑《平津馆丛书》,乃至近人周树人(鲁迅)辑《会稽郡故书杂集》
等,保存了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