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识字教学中的汉字文化底蕴
识字教学中的汉字文化底蕴
邵怀领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外汉语教育中的不可缺少
的一个重要环节。识字教学的首要目的是解决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和读写的问题,
进而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一个有益的帮
助。但我们认为,识字教学的功能不是唯一的,它除了具有帮助人们进行读写的
功能外,还具有文化传承、文化塑造等多方面的文化功能。在面向素质教育的今
天,我们一方面通过识字,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应重视汉字教学的
文化教育功能。
一、重视识字教学文化底蕴的原因
重视识字教学中的文化底蕴,主要是基于我们对汉字的重新认识,时代发展
的要求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下略)
二、识字教学中文化底蕴的具体体现
识字教学的文化底蕴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指教学本身是文化的一种体现,
二是指教学的材料——汉字自身的文化底蕴。
汉字自身的文化底蕴。随着汉字学和汉字文化学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汉
字的字形、字义、字音及流变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汉字包含着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包含着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和出
行工具等生产和生活等方面。
民以食为天,作为文化载体的汉字,从一开始就对人类的烹饪饮食有着系统
的反映。汉字反映出中国烹饪饮食的传统与特色,反映出烹饪原料的来源与食物
的制作过程,反映出生熟食品的性能与养分,反映出酒文化、茶文化的丰富多彩
的内容与发展,反映出人类在享用饮食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等。汉字在悠悠数千载
中成为了贮存中国饮食文化信息的一个宝库,汉字的原始构形理据、形音义发展
的脉络都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确证。如“黍、稷、稻、麦”等字,表明了我国先
民烹食的主要原料是一些农作物。其中,“稷”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
87
识宇教育科学化论文集粹
随处可见。它是由莠(狗尾草)转变而来,周人把稷看成自己的始祖,是中国古
代最早居于首位的庄稼。“稻”是一个贮存信息较丰富的字,上从“禾”下从
“手”,再下面是舂米的臼。稻子的子实叫谷,稻壳坚硬,舂去壳叫米,才能煮
食,其字形形象地表明了稻米的加工过程。“牛、羊、猪;鸡、鸭、鹅;鱼、蚌、
蟹”等字保存和反映了我国先民肉食信息及爱好。如汉字中有一大批与膳食有关
的字都从“羊”字,“养”以食供人,“羞”指食物祭品,“羡”有“饱”义。
“羊”不仅具有食用作用,它还影响了人们对它的感情。一大批在审美观与价值
观等方面的褒义词,也都与“羊”有关。如善、美、祥、鲜等字。这既可看出羊
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又可看出食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炙、炮、炒、蒸、煎、
熬、煮、炖、汆、涮”等字分别与“火”或“水”字有关,反映了我国食物制作
的主要方式和特点,也反映了我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用来装盛食物的“鼎、
碗、盘、杯、盏、尊、爵”等字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制陶业的历史悠久和手工业的
发达。有人说,烹食用字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古代烹饪历史的再现,此话不是没
有道理的。
衣服的主要作用应该是护体和御寒,这是它的物质性,但它有文化的特性。
我国古人对衣服名称的文化含义特别重视,给一样衣服起名时,总是考虑它的文
化性。因此,汉字中表示服饰名称的一些字,不仅是一些服饰的名称的符号代
码,同时也体现着这种衣服的制作的原料、用途、形状及身份标志等因素等。如
表示衣裳总称的“衣”“裳”两字,“衣”字,甲骨文像衣有两袖,两片衣襟相掩
之形。它一般只指上衣,下衣则称为“裳”。如《诗·邶风·绿衣》:“绿兮衣兮,
绿衣黄裳。”在有文字记录的我国古代社会里,衣裳似乎更是礼仪制度的象征,
甚至是政治的开端。班固《白虎通》:“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
闭也。”在这里,衣服的基本作用——御寒反而被忽略了。《周易·系辞下》:“黄
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韩康伯注:“垂衣裳以辨贵贱。”治理天下从衣裳开
始,古人就是这样来看待衣服的。衣服又可分为头衣、体衣、足衣。与头衣有关
的“冠”“冕”“胄”“巾”“帽”等字,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