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素质教育元素,加强文科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用物理学原理解析“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和“一鸟无呜山更幽”文学公案.pdfVIP

挖掘素质教育元素,加强文科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用物理学原理解析“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和“一鸟无呜山更幽”文学公案.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39 挖掘素质教育元素,加强文科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 ——用物理学原理解析“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与“一鸟无呜山更幽”文学公案 朱开成唐慧琴郑小娟 (中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1 浓炼素质教育元素,物理学观察和文学描述有结合点 简单地说,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入的综合素质、培养为社会所认可的有用人才.素质教育 大体上可以分为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在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懂点科学是不 行的,会有寸步难行的感觉.但做为一个人,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应要有点人文素养.通俗地 说,科学教育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把一件事办好,而人文教育则告诉我们这事该不该做.只有这 两方面实现有机地结合,也就是既懂得该不该做,又知道怎样才能做好,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现 实社会生产实际中使求学者能把握正确的人生取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也是科学素质培养的核心课程之一.物理课 程中蕴涵着丰富的素质教育的内容,对人才的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赵凯华先生曾说: “今天已不可能再用研究对象来界定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是所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理论 基础,物理学代表着一套获得知识、组织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有效步骤和方法.”况且文学的功 能之一就在于“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就和物理学的思想有共同之处, 因为物理学也就是要通过表象的观察找出内在规律性,而规律性的东西也是要靠发掘才能看得 见的. 近几年来我们在文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改变以往过分偏重物理知识传授的倾向,而是 充分提炼课程中的素质元素,细致搜寻大学物理与人文学科的结合点,使文科学生觉得物理学 其实并非就是描述客观世界的物理规律,其中更充塞了生活情趣,通过文学作品描述与物理学 观察之间可以找到的许多相互关联的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观察兴趣,唤起文科学 生学习物理的求知欲望. 其实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典籍及古诗古词中,文学描述与物理学描述相关的例子还真不少, 如在讲运动的相对性时,引入宋朝诗人陈与义的诗:4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 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襄邑道中》).”学生就能理解云“动”与“不动”即是主 观的感受,也是客观的参照物的选择使然,这让学生觉得诗人的主观感受有物理学的基础,也 不违背物理学原理.特别是我们也利用物理学中对比度的概念帮助理解文学描述中的对比手 法,引导学习分析王籍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与王安石诗“一鸟无鸣山更幽”,找出 这桩文学公案的解决途径. 140 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与“一鸟无鸣山更幽”没有实质上的矛盾 南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躲艘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 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一诗中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的佳句.一时轰动诗坛,传为绝唱.但到了宋代,诗人王安石有钟山即事》:“涧水无声绕竹 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正是这“一鸟不鸣山更幽”,无疑 是对“鸟鸣山更幽”的直接否定,表面上看二者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感受是互相矛盾的.于是, 引起了一些诗评家的不满,因而招来议论如潮.如南宋曾季狸在《艇斋诗话》中说王安石此旬 “却觉无味,盖鸟鸣即山不幽,鸟不鸣即山自幽矣l何必言更幽乎?此所以不如南朝之诗为工 也.”清代顾嗣立更斥“一鸟不鸣山更幽”为“直是死句”(寒厅诗话》). 实际上,王籍诗的前四句描述的是眼前所见,最后两句是面对眼前景物所发的感慨,五、 六旬就我的理解也应是在丛林深溪间对所面临的现实写照,而不是李太自的那种“飞流直下三 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浪漫手法.另外,王安石也是很严谨的写实作家,冯梦龙编警世通 言》中有个故事‘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就很能说明这点.相传宋朝诗人苏东坡任职湖州期满赴 京候命,一天去时任宰相的王安石府上拜访,仆人将他安排在书房,闲来无事,苏东坡在王安 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旬:“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想:。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

文档评论(0)

wuhuaiyu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