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初始之辩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范磊
摘要:在看文章时,我们经常会读到这样一些文字:“唐代诗、赋取士直接
推动或者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发展”,且多数人都认为以诗、赋取士,始于唐初。
是否是这样?仔细推敲,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科举试诗赋始于何时?揆
之以史料后,文章通过深入挖掘、分析,认为以诗、赋取士不始于唐初而始于初
唐、盛唐之际的神龙至开元年间。
关键词:唐初 诗赋取士 初始 杂文
一
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
[1]
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在这里,宋人严羽已经涉及到
了以诗、赋取士与唐代诗歌繁荣的关系。在看文章时,我们经常会读到这样一些
文字:“唐代诗、赋取士直接推动或者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发展”,例如 《唐诗选·前
言》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为重要内容的科举制度……也是促成唐诗繁荣的一
个直接因素。”[2]
且多数人都认为以诗、赋取士,始于唐初。如新版《中国文学发展史》在“唐
代文学的发展”这节引《全唐诗·序》说:“盖唐当开国之初,即用声律取士,
聚天下才智英杰之彦,悉从事于六义之学,以为进身之阶,则习之者固已专且勤
[3]
矣。……” 又如《唐诗选·前言》中所引用的一段材料即《唐会要》卷 76 《贡
举中·进士》中说:“进士举人,自国初以来,试诗赋、帖经、时务策五道。中
[4]
间或暂改更,旋即仍旧。” 这段话是《唐会要》于大和八年(834 )十月礼部的
奏章。看来好似有据,但就在同一卷里的第三条却是“调露二年(680 )四月,
刘思立除考功员外郎。先时,进士但试策而已。思立以其庸浅,奏请帖经及试杂
[5]
文,自后因以为常式。” 论次序,这条在前;论时间,这条距唐初较近。为什
么《唐诗选·前言》不是引用这条材料而要引用大和八年那条材料呢?莫非因为
这条材料里有“先时,进士但试策而已”一句,所以就遭摒弃吗?由此可见,某
些著作在强调以诗赋取士对唐诗繁荣的作用的同时,又往往认为以诗赋取士从唐
初就已开始,但是所根据的材料,却并没有什么说服力。
二
《中国文学发展史》既然引《全唐诗序》作为根据,而康熙年间编纂《全唐
诗》时又是以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统签》为基础补宜而成的,所以有必要全面考
查一下胡震亨是怎样说的。胡震亨在其《唐音癸签》卷十八《进士科故实》云:
“唐进士初止试策。调露中始试帖经,经通试杂文,谓有韵律之文,即诗赋也。
杂文又通试策。凡三场。其后先试杂文,次试论,试策,试帖经为四场。第一场
杂文放者,始得试二、三、四场。其四场帖经被落,仍许诗赎,谓之赎帖。至于
制试举策,元以罗非常之才。乃间策外,亦试诗赋,其漪重如此。”[6] 《唐音癸
[1]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曹寅、彭定求.全唐诗[M].扬州诗局刻本.
[4]王溥.唐会要·卷七十六贡举中·进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王溥.唐会要·卷七十六贡举中·进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八进士科故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签》不承认以诗赋取士始于唐初,而认为调露中始举行三场考试,其中包括杂文,
并且认为杂文就是诗、赋。也就是说:以诗、赋取士始于调露中。
按调露已是高宗李治的第十个年号。公元 679 年六月,改仪凤四年为调露元
年。第二年八月,又改调露二年为永隆元年。就在 680 年改元永隆之前,确实发
生过一件事,那就是《通典·选举三》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始奏(明经、进
士)二科并加帖经,……永隆二年诏明经帖十得六,进士试文两篇,通文律者,
然后试策。”[1] 《新唐书·选举志》说得比较详细:“永隆二年(681 年),考功员
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
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