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华人文学中的“回归”写作.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华人文学中的“回归’’写作 李诠林 一、 寻根写作 世界华人文学视野里的“寻根写作乃是更宽泛意义上的寻根溯源写作, 而非当今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中已形成固定称谓的“寻根文学”,或者说,世 界华人文学中的。寻根写作一包含并超越了上述1980年代的中国内地文坛上 的“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与世界“寻根”潮流(如拉美马尔科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对印 第安地域文化的溯源等)有着密切关联。鲁迅先生的论断“有地方色彩的,倒 容易成为世界的。川¨也给中国作家以寻根的自信。1985年,韩少功提出:“文 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根不深,则叶难茂。州副 并指出要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超越现实世界,寻找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动力 之谜。这一观点被视为1980年代“寻根文学”的理论纲领。而自明清以来, 海峡两岸屡遭阻隔的苦难现实、港澳及海外华人漂泊祖国母体之外的坎坷遭 遇、现代性对传统社群结构的挤迫,即促使台港澳及海外华人“寻根(怀乡) 写作”不断深化。 台湾的“寻根写作”上可追溯至明郑时期,下可延伸至当下。日据、光复、 戒严、解严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对台湾文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 冲击了台湾的传统意识,在赋予台湾多元文化时空的同时,也迫使台湾本土知 识分子回溯历史寻找根脉。回归乡土意识就成为台湾乡土作家们面对“现代性 困惑”时赖以自我保护的文化心理基础。瞄1台湾特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台湾 文学独特与丰富的“寻根”写作现象: 首先表现为文学题材上的寻根溯源与原乡崇拜。如日据时期赖和的善讼 人的故事》、杨逵的模范村》、吴浊流的亚细亚的孤儿》、钟理和的‘原乡 人》(写“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 );钟、肇政的‘浊 流三部曲》、‘台湾人三部曲》等。这些作品或抒发认同祖国文化的情感,或表 562 达回归原乡的溻盼、或关怀祖国民族命运。这些作品及其所写的主人公,无论 心态还是行动都有着浓厚的寻根意识。 第二类是祖国内地“在场”写作。此类写作的代表是回归祖国内地居住的 作家的创作,如台湾近代作家汪春源、施士洁;现代作家许地山、刘呐鸥、吴 浊流;当代作家陈若曦等。吴浊流1941年只身来到南京,担任南京‘大陆新 报》记者,他怀着对中华历史文化的崇仰,游览了南京的名胜古迹,体会了大 陆民俗风情,也看到了汪伪政权下的大陆同胞的苦难,于是书写了散文‘南京 杂感》,其中对于。中国的性格”的挖掘,表现出吴浊流对祖国前途的关心。 次年,吴浊流返台发表{:南京杂感》,并开始撰写长篇小说胡志明》(后改为 亚细距的孤儿》)。¨1台湾当代作家陈若曦1966年随夫绕道欧洲回到祖国大 陆,被分配到华东水利学院任教。她在国内度过了7年,亲身经历了搿文革”。 1973年,她在香港写出了尹县长》、《耿尔在北京》等以“文革”为题材的 系列小说,开启了。伤痕文学”的先河,一举成名国际知名作家。 第三类是叙事学与修辞学意义上的、艺术技巧方面的寻根溯源。20世纪 80、90年代台湾出现了一批年轻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们开始将目光注射于 祖国大陆文学研究。一些作家也在现代派写作的喧哗中沉潜下来,寻找运用中 国传统叙事的可能。如席慕蓉的诗歌《七里香》(1979年)“溪流急着要流向 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晦1就化用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流水意象表达了游 子思归的意愿,构建了漂泊与回归在“寻根”的过程中对立统一的情感结构。 第四类是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寻根溯源写作。台湾文学,即传统所谓的高 山族文学最突出的主题就是民族文化的寻根。排湾族盲诗人莫那能,在《恢复 我们的姓名》一诗中写道:“如果有一天,我们拒绝在历史里流浪,请记下我 们的神话与传统,如果有一天,我们停止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请先恢复我们 的姓名与尊严”,璩1道出了台湾少数民族的寻根渴望。台湾客家人作家钟肇政 的‘台湾人三部曲》,横跨台湾被日本占领的五十多年历史。文章从历史主题 进入作品,分析了客家人在面对历史所表现出来的担当勇气与责任感,进而提 炼出客家人品性:隐忍与坚韧。台湾汉族女作家琦君曾在‘烟愁》后记中用质 朴的话语揭示了这种源出人类本性的寻根意识:“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 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 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Ⅲ从中

文档评论(0)

wuhuaiyu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