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籍设计艺术的历史.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书籍设计艺术的历史.ppt

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万象更新。出版社纷纷设立美编室,有了专门从事书籍装帧设计的设计师。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专门成立/书籍设计专业,书籍设计艺术翻开了全新的一页,那个年代进入收获累累硕果的秋季。 冬, 20世纪60年代,三年天灾人祸造成国家经济困难,社会政治生活渐渐进入极左的寒冻期,接着又经历了“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劫难,出版业转入低潮, 设计作品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印制粗糙,设计思路狭窄,”口号代替了创作……这些都遏制了艺术家的创造力,使书籍装帧行业一度跌入谷底 在一片“红海洋”的书籍世界里,《红岩》、《二家巷》、《黑面包干》、《悔誓》的装帧设计和《张光字插图集》、《君陶书籍装帖艺术选》的出版,就显得颇为突出而意义非凡了 冬 春, 1976年,浩劫十年的文革结束,冰封解冻。 改革开放,出版复苏,艺术创作开始有了较好的政治与文化环境。 20世纪80年代,先后成立了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装帧艺术研究会(后改为装帧艺术工作委员会)及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 1979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会,是自1959年举办的第一届时隔20年的一次书籍艺术的文艺复兴。 l986年举办的第三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会中,一批中青年艺术家脱颖而出.形成了装帧艺术界老、中、青艺术家汇聚一堂的新局面。 * Chapter 1 中国书籍设计艺术的历史 (一)中国古代书籍设计艺术 0 1 最初的探索 文字是附着于载体的。文字与承载材料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整体,往往被称之为“书”。那么、回溯汉字一步步发展的脚步,我们可以追寻到遥远的过去,那书籍形成的痕迹。 在我国,距今有五六千年历史的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就有简单的刻画符号。据学者推断,这可能是中国最原始的文字,也是中国书籍发展史上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0 1 最初的探索 公元前11至16世纪的商代,在遇到祭祀、征战、田猎、疾病等无法预知的事情时,先人就用笔将文字书写于龟甲或兽骨之上,并用刀锲刻,而后煅烧,通过占卜来寻求来自上天的启示,这就是甲骨文的由来。 甲骨文字的排列,直行由上到下,横行则从右至左或从左到右,已颇具篇章布局之美。甲骨卜辞的摆放似乎也有一定的顺序。 《尚书·多士篇》说:“惟汝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其中甲骨文“册”字的含义似乎就是甲骨刻上文字后,串联在一起的称呼。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说:“许多龟板穿成册子。”这样穿成的册子便称“龟册”。另外,安阳出土的甲骨文曾发现龟版尾端右侧刻有“册六”、“编六”、“丝三’,等编号字样 如左下,像两只手捧着简册,有非常尊崇的含义。“典”和“册”的象形,形象地表明了那时的装帧形态。那么,在甲骨上穿孔,再用绳子或皮带把甲骨一片一片缀编起来,是需要技术并具有一定审美水平,这应该称得上是装帧艺术的源头吧。 0 1 最初的探索 0 1 最初的探索 青铜器至西周已发展至鼎盛时期。用于记事的铭文常常被铭刻在器物的内壁和器盖的背面 盛行于秦汉的石刻文字,以碣、碑、摩崖的形式记录着经典著述与帝王的丰功伟绩,已具有了供大众阅读的功能。 东汉熹平年间的《熹平石经》则常被称为中国第一部规模庞大的石头书 记载:“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街塞陌。”可谓盛况空前 0 2 书籍的形成 中国书藉的形成和发展,可以书藉制度进行划分: (一) 简策制度也称简牍制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周代至秦汉) (二)卷轴制度(公元4世纪至公元10世纪,六朝至隋唐) (三) 册页制度,其中由卷轴装演变为册页形式,包括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公元10世纪至公元20世纪,五代至明清,有的形式至今还在沿用)。 0 2 书籍的形成 竹简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著于竹帛谓之书”。 简策收藏的方式是把每册卷成一卷存放,然后用一种柔软的丝织品如帛之类,做一个囊袋把“书”装起来。 从简册开始,古代的书藉开始具有了一定的形制,这对中国书藉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0 2 书籍的形成 木牍 竹简常相提并论的木牍,其长度也因功用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长度有二尺、一尺五寸、一尺,也有长五寸的,其宽度一般为长度的1/3。因此,行文往往采用数行并写的形式。 记载在木牍上的文字,常被称为“方”或“版”。 “犊”,《说文解字》释为:“犊,书版也。”故后人也称“方版”为“版犊”。由于版牍面积大,地图、书信之类在古代常使用版犊,地图因之被称为“版图”;书信因定制为一尺,则被称为“尺牍”。 0 2 书籍的形成 缣帛 缣帛的使用,跨越了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5世纪的漫长岁月。 缣帛质地轻软,便于携带保存, 缣帛的种类也很繁多,

文档评论(0)

mwa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