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颜艳红虐童.doc
颜艳红虐童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012年10月24日,浙江温岭女幼师颜艳红“揪耳朵”、“扔垃圾桶”等多张虐童照、一段虐童过程视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令人触目惊心。颜艳红在虐童后,面对质疑与规劝,她轻描淡写,不以为然,不但没有恐惧,反而充满了一种“快乐的无所谓”。面对颜艳红的回答,群情愤怒。
10月25日,警方迫于舆论压力,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刑拘颜艳红。
10月29日,颜艳红被温岭市警方提请温岭市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
11月6日,温岭检察院捍卫法治原则驳回了警方对颜艳红的批捕申请。
审题:
事件主体:颜艳红虐童(触目惊心、群情愤怒/轻描淡写、不以为然)
事件走向:
警方:刑拘(舆论压力)——提请(舆论影响判断)
检方:驳回——捍卫法治原则
观点:
莫让舆论左右法律
法治精神与人情(法不容情)
健全法制、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更需呼吁理性,莫让舆论淹没真相
构思
一般思路:一事一议类作文
现象——观点——产生原因——危害(或好处)——解决之道
本篇构思:
观点:要坚持法治精神,捍卫法治原则,莫受舆论干扰。
现象:概述材料(舆论与法治)
论证(为什么?捍卫法治原则的重要性,放弃法治原则的危害性)
保住自然人合法权益(保障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维护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成果,为民族复兴保驾护航
联系实际
信息社会:网络时代,舆论的传播渠道,舆论的力量。
转型期: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舆论往往站在某一个特定角度,特别立场。
③中国人情社会的传统:中国宗法社会,讲究伦常,人情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始终左右着人们的判断和行为。
辩证说理:
当然也说明法律还不够完善,也许不久的将来会有一部法律条款来惩治颜艳红们,来保护受虐儿童的合法利益。但目前只能--------
所以法律需要不断完善。
结论
〖论据参考〗
1、2012年上海一考生高考迟到5分钟被拒之门外。有人说网开一面,要通情达理。因为毕竟读了12年的书;也有人说应严格执法,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最后这位考生不准参考。
2、2012年上海高考某考场,学生擅自违规带手机进考场,考试结束前被发现,虽然未曾作弊,但已经违规,最后被严处。此事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议论。
3、欧锦赛中,法国球星亨利在最后时刻,用手将球“踢”进了球门,帮助法国队淘汰爱尔兰晋级决赛阶段,事后,所有人,包括法国球迷也认为比赛不公平。但是欧足联只表示对裁判的误判和爱尔兰的败局表示遗憾。因为比赛结果已定,事实无法改变,规则必须遵守。
4、哈佛的图书馆曾因发生一起火灾而损失惨重,万卷藏书归于灰烬,而此时一位学生却把自己曾在这偷过的一本书交了回来。按照校规,偷书是要被勒令退学的,但他的行为本身却从大火中挽留住了一本珍贵藏书。最后哈佛给予了这位学生表扬却让他退学了。哈佛是明智的,在遵守规矩的同时仍兼顾到了道德,对他的诚实给予了肯定,因为他本可以装作一无所知。
5、“药家鑫案件”,舆论的影响。
6、“小悦悦事件”,道德的沦丧。
7、“虐猫事件”,触及道德的底线,同时,网民的攻击则显出法律意识的淡薄和缺失。
8、食品问题,诸如三聚氰胺、染色馒头、地沟油、毒胶囊、速成鸡等等,折射出道德的沦丧,以及法律在惩罚制度上的严重滞后、乏力和缺失。
9、
〖例文〗
偏离轨道的教育
浙江温岭颜艳红虐童案被曝光后,群情激愤,但她自己却不以为然,不但没有恐惧,反而充满一种“快乐的无所谓”。
对此,我深有感触,是什么让颜艳红那么有恃无恐?我想,这与现在的偏离轨道的教育有一定的联系。
试想,如果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把体罚或打学生作为一件严重的事情来处理,那么,颜艳红还会如此淡定吗?可是,现在的学校中,老师打学生的现象却普遍存在着,而家长大多数对此竟表示宽容、理解。这就不难想像,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几个“颜艳红”是属于正常的情况。
就在不久前CCTV曾报导中学老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前抽打一名学生耳光的事,尽管在记者的访问中,对这名老师的评价都是正面的,而其所带的班级在省里也是数一数二的,但我还是要问,难道成绩好就代表一切吗?当记者采访那名学生家长时,家长表示理解,并希望老师依然那么严厉的对待自己的孩子。现在的教育已经偏离了轨道,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最注重的只有分数,却忘了教育的本质——教会做人,学习知识。
不可否认,成绩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这个学生的认真、聪明与否,但是这种赶鸭子上架,为了分数而容许老师打学生的行为,却值得我们深思。当那名老师在全班面前打学生耳光时,可曾考虑过那名学生的感受?可曾考虑过他的尊严?可曾考虑过或许他已尽力,只是能力不够?
分数代表一切的心理已深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