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温病学说--温病学说和儿科临床.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8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暨2011年名老中医治疗(儿科)疑难病临床经验高级专修班学术.沦文汇编 我看温病学说 ——温病学说与儿科临床 朱锦善 深圳市儿童医院 【摘要】本文作者对温病学说的形成及其精髓内核表达三大见解:一是温病学说与儿科有着密切 的理论与临床深渊;二是邪热闭络乃温病的病机关键,而卫气营血皆有络;三是温病治法原则在于疏 泄透邪通络。疏泄通络应贯穿整个温病过程的始终。文中引述温病学著作原文及温病学经典方剂 加以说明,并辅以相关名家医案。 众所周知,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是温病学说的重大贡献,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 重要里程碑。然而。温病学说的精髓内核及其对临床的指导应用,我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索。本 文就此谈谈个人看法。 一、温病学说是中医发展中的暗柳花明 温病学说建立,实际上是中医在遭遇瘟疫大流行。古方不能治今病的困境中的重大突破,是山从水 复疑无路的柳暗花明,是在温病肆虐流行、医疗实践不断探索积累逐渐形成的。 (一)明清时期温病(瘟疫)大流行 (二)“古方不能治今病” 吴又可《瘟疫论》序:“守古法不合今病” (三)出现了构成温病学说的八大名著 从明代吴又可著《瘟疫论》开始,至清代王孟英辑《温热经纬》,经历200多年,涌现出一批温病学 专著,形成了温病学说的体系。 吴又可《瘟疫论》(1642年) 戴天章《广瘟疫论》(1675年) 叶天士《外感温热论》(1746年) 薛生白《湿热病篇》(1770年) 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1775年) 余师愚《疹疫一得》(1794年) 吴鞠通《温病条辨》(1818年) 王孟英《温热经纬》(1852) 二、温病学说三精髓 (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病提纲 (温病从上而下,走手经。从阴经入,首手太阴肺,终手厥阴心包) (伤寒从外而里,走足经,从阳经入,首足太阳膀胱,终足厥阴肝) 31 第一部分专家讲座 (二)“外热一陷,里络就闭”——温病的关键病机 (“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其合也。入脏者死”) (“诸痹不巳,亦益内也”) (五脏六腑皆有络,三焦腠理皆有络,卫气营血皆有络) (三)疏泄透邪通络——温病治法精髓 (“论营卫气血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大异也”) 三、温病学与儿科学的理论渊源 (一)人文渊源 1.叶天士 叶天士是以一位在温病学方面最具建树的医家,又是一位著名的世袭相传的儿科医家。如汪绍 达《叶天士家传秘诀》序云;“叶天士先生,本一祖传之专门儿科医家也。”其祖紫帆公、父阳生公、蒙 师朱君某、表兄汪五符、侄叶大椿俱精于儿科。 叶氏《幼科要略》谓:“襁褓d,JL,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又云:“小儿 纯阳,热病居多”,小儿温病发病率高。叶氏的卫气营血辨证学说就是在总结小儿四时疾病的基础 上形成的。《幼科要略》即是叶天士以论述,,I,JL夕l-感性疾病为主的儿科专著,徐灵胎评述该书为叶天 士唯一手定的著作,“字子金玉,可法可传”。章虚谷选辑《幼科要略》中春温、夏热、秋燥等部分内容, 于道光乙酉年(1825)改题《三时伏气温热篇》收载于《医门棒喝》中。咸丰壬子年(1852)王盂英将其更 名为《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收入《温热经纬》,与《叶香岩外感温热论》共同成为温病学的重要著作。 叶天士在《幼科要略·痧疹》中明确指出:“上焦药用辛凉,中焦药用苦辛寒,下焦药用咸寒”。王 孟英在《温热经纬》认为:《幼科要略》“余谓虽为d,JL说法,大人岂有他殊,故于《温热论》后,附载春温、 夏暑、秋燥诸条,举一反三,不仅为活幼之慈航矣”。由此可见,《幼科要略》主要论述伏气外感温病,不 但源于儿科,也是温病学经典之作。叶桂在0t-感温热论》中详述验齿、察舌、辨斑疹白痦、嗅痘气等, 实际上也都是常用儿科的独特诊法。 2、吴鞠通 吴鞠通是清代另一位温病大家,也擅长儿科,在《温病条辨》专列“解儿难”一章,并提出小儿“稚 阴稚

文档评论(0)

wuhuaiyu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