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全国第十九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
浅谈《伤寒补亡论》的学术贡献
卞华1 吕芹2
(1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学院,南阳473004;2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南阳473061)
摘要:郭雍《伤寒补亡论》补充仲景缺略,为伤寒病辨治开阔了视野。郭氏阐奥发微,析理精细,
创立新说,不但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之论释太阳经证有汗无汗之理,同时倡“毒气致厥”说,
立“毒血相搏”致黄疸说,提出的“温病有三”论,孕育了后世“新感温病”说。郭氏立足临床,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分轻重缓急,强调三因制宜,进行治疗疾病。郭氏师古不泥古、有破有立的治
学之风,对《伤寒学》乃至其他中医学科的学习研究都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郭雍;伤寒补亡论;学术贡献
《伤寒补亡论》为宋代郭雍所撰,共20卷(其中卷十六明代即亡佚,实存十九卷)。全书排列先
是总论与脉法,次为六经证治,再次为治法、病证,治法仍以“汗、吐、下、温、灸、刺、水、火、
可、不可”来分类。该书主要从文献分析、补亡、拾遗的角度研究《伤寒论》,是补亡研究中的杰出
代表,现将其主要学术贡献聊述如下。
1采撷诸家,补充缺略
由于“无如岁久人湮,书帙沦丧,读者每慨其文理未贯,精义不彰”,郭雍“穷经探微,洞彻
病情,每三复仲景之书而叹其亡失”,故采撷《内经》、《难经》、《脉经》、千金要方》、外台秘要》、
《肘后方》、《诸病源侯论》、《类证活人书》、伤寒总病论》诸论及常器之、王仲弓等诸说,补仲景
未备,以全其义。如补充瘟疫病、类伤寒、妇儿伤寒、小儿疮疹等疾病;引王叔和、朱肱言拾遗阳
毒、阴毒之证候;补伤寒“死证”及温病治法;采常氏、庞氏、朱氏三家之论并结合自己临床经验
补充三阴三阳病有证无治、有治无方者。其中尤其是常器之、王仲弓的资料后世都已失传,而借助
《伤寒补亡论》的引用才得以流传至今,为后人学习研究《伤寒论》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文献资料。
2阐奥发微,析理精细
2.1阐“卫气不共荣气和谐”之论,释太阳病证有汗无汗之理
《伤寒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伤寒论》其言精而奥,所以理法方药的叙述
有时未必尽善尽美。郭雍从平凡处入手,着重析理,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如对太阳经证有汗
无汗机理的阐发,不拘前医表虚表实之旧论。《伤寒补亡论·卷四太阳经证治上九十五条》言:“营
行脉中,卫行脉外,亦内外和谐则后可行也。风邪之气中浅则中卫,中卫则卫强,卫强不与营相属,
其傈悍之气随空隙而外出,则为汗矣,故有汗者,卫气遇毛孔而出者也。寒邪中深,则涉卫中营,
二气俱受病,无一强一弱之证,寒邪营卫相结而不行,则卫气无自而出,必用药发其汗,然后邪去
而营卫复通。故虽一经,有有汗无汗二证,亦有桂枝解表、麻黄发汗之治法不同也”。那么为什么
解表又有桂枝、麻黄之别呢? ‘伤寒补亡论·卷八可发汗五十八条》云:“所以用桂枝者,以桂枝
能和卫而不能至营也;所以不用麻黄者,以麻黄俱入营卫反复动已和无疾之营气,使营卫俱虚俱出
而为汗,遂令汗漏不止则人殆矣”。至于在什么情况下用麻黄,又在什么情况下用桂枝.《伤寒补亡
论·卷四太阳经证治上九十五条》日:“中风伤寒二证本以有汗无汗而分桂枝麻黄二汤,亦分有汗无
汗而用。故汗出亦有恶寒者,亦属中风”。这里他不只限于恶风用桂枝,恶寒用麻黄之说,而得出
“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之法”。
总之,郭雍结合《内经》营卫之论,阐明了“卫气不共荣气和谐”的理论,既发展了“太阳经
病证有汗无汗”的病机,又使理法方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人阅后一目了然。
2.2析太阴无渴、少阴口渴之由
张仲景{:伤寒论》227条曾言:“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
I:伤寒论·伤寒例》日:“尺寸俱沉细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
故口燥舌干而渴”。于是郭雍反诘问:“自利者,三阴证也。仲景以自利不渴者属太阴,渴者属少阴。
何也?”。《伤寒补亡论·卷七少阴经证治四十七条》中是这样解释的:“太阴,脾之经也,其脉布
胃中,与胃为表里,脾本恶湿.加以胃中寒,故不渴也;少阴,肾之经也,肾属水,故恶燥,经中
有邪,则肾当大燥,于是引饮自救,故渴也,是以太阴无渴证,少阴有渴证也”。
2.3析阴阳易
仲景在伤寒论》中论述六经病及霍乱之后,特立“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病治”篇,提示
人们对伤寒病后的调理应予以足够的重视。郭雍在《伤寒补亡论·卷十五阴阳易六条》日:“男子初
病伤寒.其毒虽未必重,及其易人,则多杀人,过于
文档评论(0)